首页 中国 三国

诸葛亮为什么同意孙权称帝

作者:Marshall2023-12-20      来源:爱上历史

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孙权自然也想登基称帝,只是他当时还缺少一个理由。此后实际逐渐成熟,孙权决定正式登基,要和曹魏以及蜀汉平起平坐。当时就有不少前汉臣反对,认为孙权这个皇帝名不正,言不顺,因此极力抗议。不过东吴和蜀国还需要保持盟友关系,如果他们撕破脸无疑是给了曹魏逐一击破的机会。所以诸葛亮才会想办法说服众臣,也算是慢慢平息了大家心中的不悦。

1、孙权称帝

公元229年夏天,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建立吴国,同时地位也和蜀国平起平坐,这也成了蜀汉要解决的大问题。由于吴国政权没有正统性,因此蜀汉众臣纷纷谴责孙权,甚至想出兵攻打吴国,不过为了维持孙刘联盟的诸葛亮,却没有靠自身的权势将躁动压下,而是用3个理由说服众臣。

孙权在称帝前一年,大破曹魏不败名将曹休,年仅15岁的曹睿也才刚当上皇位三年,这让孙权志得意满。孙吴群臣见状,纷纷上表建议他称帝,但孙权没有立刻决定,直到公元229年4月,孙吴重镇夏口、武昌先后出现凤凰、黄龙形状的的祥云,孙权才想说这是上天的意思,勉为其难称帝。

由于蜀国的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死,都和孙吴有关系,当蜀汉众臣发现孙吴和自己平起平坐时,纷纷表达观点,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群臣认为,“议者咸以为交之无益,而名体弗顺,宜显明正义,绝其盟好”,也就是说,蜀汉的帝位是在延续大汉血脉,曹丕称帝是汉献帝禅让,唯独孙权名不正言不顺,之前投靠曹丕时被封了吴王,现在称帝就是造反,干脆绝交好了。

为了继续维持蜀汉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诸葛亮不是利用自己的权势反对,也不是直接否认群臣的说法,而是提出三个理由来说服群臣。

2、说服群臣

首先,诸葛亮说:“权有僣逆之心久矣,国家所以略其衅情者,求掎角之援也”,他先顺着群臣的说法,谴责孙权称帝的行为,最后再点出,虽然和孙吴经历一堆事情后,却还要维持联盟关系,就是因为双方有个共同敌人曹魏。

再来,诸葛亮顺着群臣思路,指出不足之处,“今若加显绝,雠我必深,便当移兵东『戍』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顿兵相持,坐而须老,使北贼得计,非算之上者”,言下之意是,如果我们和孙吴绝交,那对方一定会痛恨我们不给他面子,虽然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吞并江东,再考虑恢复中原,江东子弟人才众多,不是一战就可以平定,双方对峙时,反而让北方的曹魏当了渔翁,得不偿失。

最后,诸葛亮表明反对,“今议者咸以权利在鼎足,不能并力,且志望以满,无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余而利不取也。若大军致讨,彼高当分裂其地以为后规,下当略民广境,示武于内,非端坐者也。若就其不动而睦于我,我之北伐,无东顾之忧,河南之众不得尽西,此之为利,亦已深矣。权僣之罪,未宜明也。”

这句话是指,群臣的计画完全不可取,而且孙权也没啥本事,称帝后势力、兵马一样多,也打不到长江北岸,整体形势和以前差不多。此外,和孙吴结交只是权宜之计,这让我们北伐时,可以不用担心后方起火,且曹魏必须维持维持两个方向的兵力,这对我们也比较有利。

最后诸葛亮补充,虽然孙权称帝是僭越之罪,但此时并不是撕破脸的最好时段。听完诸葛亮的一席话,群臣对此心服口服。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郭女王是被曹睿赐死的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