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防(1027—1097),字微仲,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人,北宋时期集政治家、书法家、学者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以四朝元老的身份活跃于北宋政坛,在地方治理、文化传承、军事防御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其人生轨迹折射出北宋中后期士大夫阶层的理想与担当。
一、仕途沉浮:四朝元老的政坛坚守
吕大防的仕途始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及第,初任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在永寿任上,他直面民生难题,将山泉引入无井的县城,解决了百姓饮水困境,当地人将此泉命名为“吕公泉”。英宗即位后,他升任太常博士、监察御史里行,因参与“濮议”之争被贬。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他对礼法制度的坚持,更凸显其不畏权贵的政治品格。
神宗时期,吕大防虽未直接卷入王安石变法,但始终以务实态度关注政策实效。哲宗继位后,他迎来政治生涯的巅峰:元祐元年(1086年)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封汲郡公。在元祐更化期间,他与范纯仁、文彦博等旧党领袖共同废除部分新法,但主张“去其泰甚”,保留青苗法等有益措施,体现了调和两派的政治智慧。
然而,随着元祐党争的激化,吕大防于绍圣四年(1097年)遭章惇一党贬谪,先贬随州,再贬舒州团练副使,最终安置循州(今广东惠州)。在流放途中,他于虔州信丰(今江西信丰)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南宋初年追谥“正愍”,追赠太师、宣国公,其政治生命虽以悲剧收场,但历史最终给予公正评价。
二、地方治理:成都太守的改革实践
吕大防与成都的渊源堪称其仕途亮点。元丰五年(1082年),他以龙图阁直学士身份出任成都太守,在此期间推行一系列改革:
经济革新:针对蜀锦生产中的官吏盘剥问题,他首创官办织锦院,改民间摊派为官府雇佣军匠生产,既保证产品质量,又减轻百姓负担。这一模式被《宋史·食货志》记载为“大防奏以军匠代机户,岁贡如法,民便之”。
文化复兴:他主持重建杜甫草堂,绘制杜甫像于其上,使这一文化地标从荒废茅屋升格为纪念性祠宇。同时,他刊刻《华阳国志》《杜甫诗集》《韩愈文集》等典籍,统一版本,为西南文化传承奠定基础。
教育投入:每年从蜀州拨学钱二百千、导江县百千资助成都府学,增加学田至十顷。此举直接推动四川科举人才的涌现,苏轼兄弟、范镇等蜀地士人皆受益于此。
这些举措不仅改善民生,更塑造了成都作为西南文化中心的地位。吕大防离任后,当地百姓立碑纪念,其政绩至今仍存于《成都志》等文献中。
三、文化贡献:学者型官员的多元成就
1. 学术著作
吕大防著有《汲公文录》二十卷、《文录掇遗》一卷,涉及经学、地理学等领域。其《乡约》制定,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核心,成为我国最早的乡规民约范本,对明清乡村治理影响深远。
2. 书法艺术
作为宋四家之外的书法名家,吕大防的传世墨迹《示问帖》以丰厚遒劲、稳健有度著称。苏轼曾评价其书风“如老吏断案,笔力遒劲”,《宣和书谱》亦载其“正书入能品,行书入妙品”。
3. 地理研究
吕大防对西南地理颇有研究,其《合江亭记》不仅描述成都府河与南河交汇的盛景,更蕴含“江山观掌握,梁益布丹青”的战略视野,体现士大夫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
四、精神遗产:士大夫理想的当代启示
吕大防的一生,是北宋士大夫阶层“以天下为己任”精神的缩影。他在永寿引泉、成都治蜀中展现的民生关怀,在元祐更化中体现的调和智慧,在流放途中保持的士人气节,共同构成其精神世界的多维图景。
其制定的《乡约》,以儒家伦理重构乡村秩序,为当代基层治理提供历史镜鉴;他主持的典籍刊刻,彰显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与今日“文化自信”理念遥相呼应;他在党争中“不附炎趋势”的品格,更是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古代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