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鼎立的波澜壮阔中,孙权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在江东建立起稳固的基业。然而,这位雄主身后,七位儿子的命运却如江水般跌宕起伏,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家族传承的复杂。
一、孙登:天妒英才的完美储君
孙登(209-241年)作为孙权长子,自幼被寄予厚望。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他以皇太子身份统领东宫,身边聚集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江东士族精英,形成“太子四友”的政治集团。史载其“礼贤下士,宽厚仁慈”,多次劝谏孙权轻徭薄赋、慎用刑罚。镇守武昌期间,他处理政务“谨守法度,恭侍师友”,展现出卓越的治国才能。
然而,这位被视为“最优秀继承人”的储君,却在赤乌四年(241年)英年早逝,年仅33岁。临终前,他仍心系国事,上疏举荐陆逊、诸葛瑾等贤才,其遗表令孙权悲痛至“每言及必流泪”。孙登之死不仅使东吴失去理想接班人,更直接导致孙权晚年因继承人问题陷入混乱。
二、孙虑:多才早逝的建昌侯
次子孙虑(213-232年)自幼聪慧,深得孙权喜爱。黄武七年(228年)封建昌侯,十八岁任镇军大将军驻守半州(今江西九江)。他虽出身皇室,却“遵奉法度,恭侍师友”,远超众人预期。在半州任职期间,他积极治理地方,展现出军事与行政才能。然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皇子,却在嘉禾元年(232年)突然去世,年仅20岁。孙权闻讯悲痛至“减少膳食”,其早逝进一步加剧了东吴皇室的继承危机。
三、孙和与孙霸:二宫之争的牺牲品
三子孙和(224-253年)与四子孙霸的命运,堪称东吴政治斗争的缩影。孙和因生母王夫人受宠,自幼备受孙权钟爱。孙登去世后,他于242年被立为太子,其僚属陆逊、朱据等皆为江东核心士族。然而,孙权同时封孙霸为鲁王,并默许其与太子“分庭抗礼”,导致朝臣分化为太子党与鲁王党。
这场持续八年的“南鲁党争”中,孙和因全公主(孙权长女)与王夫人不和而失宠,孙霸则纠集全寄等党羽构陷太子。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以“兄弟相残”为由废孙和为南阳王,赐死孙霸,并诛杀其党羽全寄等。这场斗争导致东吴“士族裂、皇权衰”,为后世权臣专权埋下伏笔。孙和虽在253年被权臣孙峻逼迫自尽,但其子孙皓却成为东吴末代皇帝。
四、孙奋:谋逆罪名下的悲剧
五子孙奋(?-270年)生母为仲姬,太元二年(252年)受封齐王。孙权去世后,他因“游猎弥甚”“屡越法度”遭诸葛恪斥责,被强制迁至豫章郡。建兴二年(253年),他因擅杀傅相谢慈被废为庶人,流放章安县。
建衡二年(270年),东吴末帝孙皓因民间谣传“孙奋或孙奉将继位”,以“谋逆”罪名将孙奋及其五子全部诛杀。这位试图在乱世中自保的皇子,最终成为权力猜忌的牺牲品,其命运折射出东吴末年的政治恐怖。
五、孙休:隐忍夺权的景皇帝
六子孙休(235-264年)生母为王夫人,早年因不受孙权重视被封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贵池)。太平三年(258年),权臣孙綝废黜少帝孙亮后,迎立孙休为帝。即位初期,他表面隐忍,暗中联合丁奉、张布等老臣,于腊祭宴会上以“宫中失火”为诱饵,成功诛杀孙綝全族,夺回实权。
在位期间,他颁布良制、嘉惠百姓,设立五经博士促进文教,试图稳定东吴政局。然而,永安七年(264年)他突发急病去世,临终托孤濮阳兴、张布,却因二人改立孙皓为帝,导致其四子全部被杀,直系后裔断绝。
六、孙亮:幼年登基的悲剧皇帝
七子孙亮(243-260年)生母为潘皇后,因“南鲁党争”中孙和被废、孙霸被赐死,于赤乌十三年(250年)被立为太子,时年仅7岁。神凤元年(252年)孙权去世后,他继位为帝,成为东吴第二位皇帝。
这位聪慧早成的幼帝,10岁便展现政治手腕,曾设计诛杀权臣诸葛恪。然而,太平三年(258年),他因联合全公主图谋诛杀孙綝事泄,被废为会稽王,后贬为侯官侯,最终在流放途中“自杀”身亡,年仅18岁。孙亮的悲剧,暴露出幼主继位的致命弱点,也加速了东吴的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