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清朝

张廷玉身为三朝老臣 张廷玉最后为什么会被抄家

作者:Marshall2021-09-02      来源:历史资料网

还不了解:乾隆和张廷玉的读者,下面历史资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张廷玉身为三朝老臣又忠心于朝廷,乾隆最后为什么将他抄家了?

相信很多朋友们一定都看过经典影视剧《雍正王朝》,在这部剧中最有分量的大臣就是张廷玉了,他在剧中是康熙皇帝临终托付的股肱之臣,又是雍正执行新政的有力保障,同时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既正直又忠心,是群臣的楷模。

而张廷玉在清代的历史中的确是大为出彩,他是康雍乾的三朝元老,又是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我们熟知的《明史》也是他主持编纂的,还有中国封建社会最完备的行政法典《大清会典》同样出自他手。

这三朝老臣张廷玉历经了大清的最鼎盛时期“康雍乾盛世”,其中康熙奠定基础,雍正大刀阔斧进行革新,乾隆坐享其成。

当然,缔造盛世的最重要环节是雍正在位这十三年,而张廷玉也是雍正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在雍正朝期间,张廷玉位极人臣,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巅峰,雍正临终还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之一,并且下遗诏让张廷玉将来配享太庙。

放眼雍正时期,前期活跃在朝堂上的最重要人物就是怡亲王胤祥(十三爷),而他的左膀右臂就是张廷玉,可以说张廷玉是非常忠于雍正的,也得到了雍正的信任,配享太庙虽然吃的是冷肉,可是荣誉却是万世流芳,这是饱读圣贤书的士子们一生的追求,当然,张廷玉做到了。

可就是因为配享太庙这件事,让张廷玉晚节不保,这到底是咋回事呢?这还得从乾隆送给张廷玉的一首诗说起: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可例青田(刘伯温)原侑庙,漫愁郑国(郑国公魏征)竟摧碑。吾非尧舜谁臯契(gao qi 尧舜时期的名臣),汗简评论且听伊—乾隆

乾隆为什么要写诗给张廷玉?

乾隆十四年,张廷玉已经七十六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超级高寿了,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张廷玉满嘴已经没有一颗牙了,而且走路要是没有人搀扶是根本无法出行的,为大清奋斗了大半生的老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正好,乾隆在一次君臣闲聊中问候起他的身体状况,借着这个机会,张廷玉提出了告老还乡。

张廷玉想的很简单,趁着自己还活着,咋也得衣锦还乡,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祖宗。当然,张廷玉想退位让贤并不是他说了算的,还得乾隆点头才行,而乾隆这个皇帝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假性情”(一点也不随他爹雍正,雍正是条敢爱敢恨的硬汉),而“假性情”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半推半就”,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当张廷玉提出退休,乾隆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转头下了一道谕旨,谕旨的内容是你张廷玉是我大清的忠臣,为我大清效劳了大半辈子,你说要走,我真是舍不得,可是不让你走,于情我这皇帝又太不体谅你了,可是让你走就是我简单的说一个“去”而已,只是这个“去”字我却难以说出口,到底是去是留?我想还是张廷玉你自己拿主意吧!

乾隆这套说辞,就是典型的体制内“老油条”啊,这话说的道理没毛病,使自己的处境永远是进退有度,而选择权则抛给了对方,按照乾隆的想法,张廷玉接到谕旨之后,应该表明自己的忠心,写上几千字表达誓死追随乾隆的面子话,然后乾隆则再下一道谕旨,先表彰张廷玉的忠心,继而成全君臣之美,这样的话就非常完美了。(就是当biao子立牌坊)

惋惜张廷玉并没有按照乾隆的逻辑往下走(毕竟老张都快八十了,脑子也转不过来了),当他接到谕旨后,马上就上奏谢恩了,乾隆就有点不太高兴了,但是他还是很克制,毕竟老张是自己爹临终前特意关照的老臣,于是乾隆还是大加恩赐给了张廷玉很多的礼品,让他有排面的回老家。

但张廷玉此时办了一件错事,他觉得既然退休这事已经批准了,顺便再问问先皇说的配享太庙的事能不能一起批了,这样回老家可就牛大了。其实,作为皇帝而言,说过的话都是一言九鼎的,雍正既然说了,乾隆肯定是要照办的,不过,张廷玉之所以有这个想法,也不是没有缘由,当年“曾静案”雍正已经给了答案说永不翻案,可是到了乾隆这还是推翻了,他也许害怕乾隆不认账,于是就亲自到宫中找乾隆哀求此事,乾隆虽然有点混,但是还是会让他配享太庙的,毕竟张廷玉不同于别人,可是张廷玉此举就惹恼了乾隆,按照正常逻辑,乾隆肯定会认为张廷玉不信任自己,但是为了成就君臣之美,乾隆还是破例同意了,并写了个字据,也就是开篇那首诗。

在此我将诗的内容简单的解释一下:

你拖着年迈的身躯到我这里跪地诉说,希望我能给你一个说法,看着你的样子我真的动了恻隐之心,再说你这事是有先皇的遗诏在前,我作为儿子又怎么能不遵循父皇的话呢?你马上就要走了,我允许你像刘伯温一样既可安享晚年又可以配享太庙,你是不是害怕得到魏征那样的结局,唐太宗亲自为他立碑又亲自毁掉?我不是尧舜一样的君主,不了解能不能配得上臯契那样的臣子,而你我君臣之间的事情,我想我们不要去评价,就留给后人评说吧。

千不该万不该,张廷玉犯了低级的政治错误:

其实,乾隆的意思很明确,就是有点生气了,但是张廷玉的请求还是应允了。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乾隆从心里开始厌烦他了,张廷玉看到这首诗之后,很开心,他满脑子想的都是配享太庙,后面那几句根本就没好好看,第二天该谢恩的时候,老张自己没来,而是派了儿子在宫门叩头,这下就把乾隆给彻底激怒了。

乾隆心想,你提出的要求,我全都满足了,你的事情解决了,就把我忘了,连见我一面都不愿意,看来跟我还是感情不深啊,于是便命军机处的大臣写旨问询情况。

当时在军机处值班的两位大臣有一位叫汪由敦(后来也得了善终)是张廷玉的学生,他直到老师这次犯了错,想让老师有所准备,就派了个家丁把信息传递到了张府。

张廷玉接到信息之后,吓的不行了,第二天在乾隆的谕旨还没发出来的情况下,就提前去谢罪了,这绝对是一个低级错误,错就错在皇帝的谕旨还没发呢,你张廷玉就提前了解信息了,这绝对是有人提前泄露秘密啊,而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张廷玉也有朋党,于是就把张廷玉大骂一顿,随后又将此事昭告天下,不过,乾隆还是没有严惩张廷玉,毕竟老张还是有面的,乾隆此举的目的不在张廷玉,其实是为了打击朋党之风,最终这事也是不了了之了,毕竟乾隆此时还是比较开明的。

回家前丢了配享太庙,还因亲家被抄家:

乾隆十五年春天的时候,皇长子去世,而老张做过他的老师,按照礼制这葬礼他必须要参加,老张参加了初祭之后,由于归乡心切,没有全程参加丧期就撤退了,这件事让乾隆大为恼火,乾隆就更加认定张廷玉对自己并不忠心,所以一气之下就将其配享太庙的恩典给废除了。

老张快八十了让乾隆个小伙子给玩的身心疲惫,为了“荣归故里”这四个字他奋斗了一生,可是到家之后,为了避嫌,地方官员没有一个敢出来迎接的,只有他的家人将其带进了老宅,真的是非常凄凉啊。

可是,人要倒霉喝凉水都塞牙,这个时候他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犯事了,古代非常讲究“孝道”,尤其是做官更是如此,如果家中有重孝是可以不上班的,而朱荃当时母亲去世,他为了去挣科举考试中的“好处费”,竟然向朝廷瞒报此事,结果被御史给举报了,这种行为在古人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道理也很简单,自己的爹妈都不孝敬,你能指望他孝忠国家吗?于是乾隆再度发怒,就质问张廷玉为什么举荐这种败类做官,还同他做了亲家,于是下旨收回对张廷玉的所有恩赐,还专门从大内派了人去亲自监督执行。

于是这收缴恩赐就变成了抄家,乾隆收缴是假,查查张廷玉有没有记自己的黑账是真,可是掘地三尺也没有发现什么,但是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乾隆还是大加痛斥了张廷玉,可怜的张廷玉快八十了让皇帝给玩弄了。

尾语:

经过几次折腾,张廷玉身心疲惫,惶惶不可终日,他每日在家茶不思饭不想,话也不多说一句,没几年就过世了,惋惜了这一代名臣,到了晚年是如此的凄凉啊,真的应了那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啊。

其实,乾隆打击张廷玉的根本原因并非在于张廷玉,而是为了打击朋党,巩固皇权,因为张廷玉是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又历经三朝,朝廷里难免有他的门生故吏,而通过打击张廷玉,张的门生们也就自然而然的树倒猢狲散了。

当张廷玉过世之后,乾隆也不了解抽了哪根筋,他非常的悲痛,宣布宽恕老张的一切过错,依然让他配享太庙,该赏的赏,该封的封,还给他谥号文和。生前被打压,死后得封赏。张廷玉泉下有知该作何感想?真是伴君如伴虎啊!

乾隆 康熙

上一个: 孝庄皇后是不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

下一个: 康熙最早册封的妃嫔:慧妃结局如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