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嗣昌是杨鹤之子,明朝后期的大臣跟诗人。历史资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这是一首《西江月》词,据说出自明朝崇祯年间的内阁大臣杨嗣昌之口,唯一的记载是在明清更迭之际的一名秀才李馥荣所著的《滟滪囊》一书中。这首词的关键就在前两句,含义是讽刺明末的造反农民们不应该揭竿而起,应该老老实实的等着饿死。
“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这句话实在有些反人类,而且如果真是出自朝廷的代表之口就更是让人义愤填膺了,早在两千年前,孟子就告诫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很难想象以儒家学说为根骨的杨嗣昌会公开说出这句话,那么这句话是否真是杨嗣昌所言?
杨嗣昌的主子崇祯皇帝临死前还提醒李自成“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从崇祯的生平来看,他本人或许不堪实务,甚至有过认可军士应该“罗雀掘鼠”的笑话,可崇祯一生节俭,为的就是让治下的老百姓减轻负担,虽然这并没有什么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崇祯作为帝王,他知道应该对治下的老百姓是什么样的态度,即便是对造反先锋李自成和张献忠,崇祯也是一直不停地在试图招安,他信任和提拔的官员至少在态度上要保持一致,即对民要有一定的怜悯之心,杨嗣昌是他最信任的臣子,不可能和崇祯唱反调,说出这种视民为土芥的话。
这首词的背景时间是崇祯十三年杨嗣昌奉命以辅臣的身份出外督师剿匪,他对上的是当时在湖广、四川一带作乱的张献忠,为了发动群众一起配合剿匪,激励部下士气,杨嗣昌许诺抓住张献忠赏银万两、爵封侯,为此发布了一些悬赏榜文昭告四方,其中一些榜文是写给老百姓看的大白话,比如:
此是谷城叛贼,而今狗命垂亡。兴安平利走四方,四下天兵赶上。逃去改名换姓,单身黑衣逃藏。军民人等绑来降,玉带锦衣升赏。
除此之外,杨嗣昌这位文学大家或许还写过一首寓意如出一辙的《西江月》词,大概是留给自己欣赏和抒发胸襟的,又或者是文人宴席上互相交流所做,从语句上来说就正规的多:
不作安分降将,效尤奋臂螳螂。往来楚蜀肆猖狂,弄兵潢池无状。云屯雨骤师集,蛇豕奔突奚藏?许尔军民绑来降,爵赏酬功上上。
这首词和《滟滪囊》书中记载的词仅仅是第一句有区别,而首句“不作安分降将”是有来历的,在杨嗣昌之前负责剿匪的是五省督师熊文灿,他是杨嗣昌举荐的,熊文灿的主张是招抚,这个政策也是经过杨嗣昌同意的,并且也顺利的招抚了大批流寇,其中包括张献忠,这也可以算做是杨嗣昌的政绩。
本来是皆大欢喜的,可张献忠在被招抚后,得到明朝承诺不拆散军队、有单独驻地、税收自理、不听调、不听宣等等优待政策的情况下再次反叛,要知道张献忠曾在崇祯八年杀进过朱元璋的老家凤阳掘过朱家老祖宗的坟墓,这种深仇大恨都对他优待,他还是造反,主持过招抚事的杨嗣昌怎么能够不气愤?
从这个方面来说,杨嗣昌骂张献忠“不作安分降将”是合适的,反而是《滟滪囊》书中记载的“不作安安饿殍”不合情理,杨嗣昌当时对流寇首脑是区别对待,主要剿灭张献忠,其余部分如罗汝才等是准备继续招降,他不可能以全部视为“饿殍”的态度激怒大多数,这也不符合他内阁大臣需要维持爱民态度的身份。
“不作安分降将”是谴责,是大义,而“不作安安饿殍”是彻底的蔑视,是不把百姓当人看,前者有出处,有理有据,后者就是把自己放在天下人的对立面,饱读诗书的杨阁部应该没那么蠢。当时掌握着舆论主导权的可是东林党人,非东林党派系的杨嗣昌难道不怕被喷死?“不作安安饿殍”传扬出去,崇祯都保不住他。
不管是“饿殍”也好,“降将”也好,这首词的唯一出处也就是《滟滪囊》,也没有其它佐证,杨嗣昌是否真写过这首词很难判断,他也是一代文学大家,流传下来的著作很多,其中就包括诗集,如果他真写过类似的诗词,他本人的著作里面怎么没有?而且以杨嗣昌的身份,大把的人会愿意帮助他传播著作,“不作安分降将”有奉承的人帮助传播,“不作安安饿殍”也肯定有政敌帮助传播,不可能毫无声息,至于《滟滪囊》书中为什么要写怎么一首词,并且放在杨嗣昌名下,就只能去问作者李馥荣了。
备注:李馥荣,生存时代在明末清初,四川通江沙溪镇苏坪村人,秀才功名,有可能被张献忠部劫掠过,大概没做过官,所以个人资料很少,唯一留名的就是《滟滪囊》一书的作者,书中讲有张献忠屠川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