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唐代“文章四友”之一、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约645-708)以五言律诗的开创性贡献闻名。其诗作既有盛唐气象的雄浑,又暗含初唐文人特有的羁旅之愁,以下十首代表作,堪称其艺术成就的缩影。
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律诗范式的奠基之作
诗句: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赏析:
此诗为杜审言与友人陆丞同游江南时所作,首联以“宦游人”自比,暗含对仕途漂泊的厌倦。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被后世誉为“初唐五律第一联”,以“海曙”“江春”的宏大时空意象,展现早春的生机勃勃。尾联“归思欲沾巾”直抒胸臆,将自然之美与思乡之情熔铸一体,堪称五言律诗的典范。
二、《渡湘江》:流放途中的悲怆之歌
诗句: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背景: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杜审言因政治斗争被贬至峰州(今越南),途经湘江时作此诗。诗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以乐景写哀情,反衬流放之苦;末句“不似湘江水北流”暗含对长安的深切眷恋,其沉郁顿挫之风,已具杜甫诗风的雏形。
三、《送崔融》:盛唐气象的边塞壮歌
诗句:
君王行出将,书记远从征。
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
坐觉烟尘扫,秋风古北平。
赏析: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崔融随军征讨契丹,杜审言作此诗送行。诗中“祖帐连河阙”以夸张笔法描绘送别场面之盛大,“旌旃朝朔气,笳吹夜边声”则通过军旗、胡笳等意象,勾勒出边塞的肃杀与壮美,展现了初唐文人对国家武功的向往。
四、《春日京中有怀》:长安春色中的孤独
诗句: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意象:
诗中“上林苑”“细柳营”均为长安地标,杜审言以“花徒发”“叶漫新”暗喻自身怀才不遇。尾联“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既是对洛阳亲友的思念,亦含对仕途转机的期许,情感真挚而含蓄。
五、《旅寓安南》:异域风物中的乡愁
诗句: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特色:
此诗为杜审言流放安南(今越南)时所作,诗中“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以反常物候凸显南疆气候之异,尾联“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直抒胸臆,其朴素自然的笔触,已显杜甫“沉郁顿挫”之风。
六、《大酺》:盛唐庆典的宏大叙事
诗句: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场景:
此诗描绘永昌元年(689年)天下大酺(庆典)的盛况,诗中“伐鼓撞钟惊海上”以夸张手法展现声势之浩大,“梅花落处疑残雪”则以细腻笔触勾勒江南春色,兼具宏大叙事与审美意趣。
七、《登襄阳城》:历史与现实的苍茫回响
诗句: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意境:
诗中“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以雄浑笔力描绘襄阳山水,尾联“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则借古讽今,暗含对自身仕途坎坷的感慨,意境苍茫悠远。
八、《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宴饮中的身世之叹
诗句: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情感:
此诗作于杜审言被贬途中,诗中“行止皆无地”直陈仕途失意,“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则以豁达之语掩盖内心苦闷,其超然物外的姿态,颇具魏晋风骨。
九、《赠苏绾书记》:边塞友人的深情嘱托
诗句:
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
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
背景:
苏绾赴边塞任书记官,杜审言作此诗相赠。诗中“红粉楼中应计日”以闺中女子之口吻,暗含对友人早日归来的期盼,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
十、《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宫廷诗的典范
诗句: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特色:
此诗为杜审言应制诗代表作,诗中“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以宏大视角描绘终南山与宫殿的壮丽,尾联“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则以颂圣之语收束,尽显宫廷诗的庄重与典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