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以前,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春秋之后三百多年间虽然产生很大影响,但并没有占据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在皇室子弟的培养过程中,儒家典籍成为教授的核心内容。第一代昌邑王刘髆的老师夏侯始昌,是继董仲舒之后最为著名的大儒,兼通五经,更是《尚书》《齐诗》两经宗师。第二代昌邑王刘贺时期,昌邑王国的官员队伍中,多数是修身严谨的贤人君子,太傅王式,以《鲁诗》名家;中尉王吉是《齐论》的权威。
西汉时期传《齐论》的诸多传人中,王吉的时代最早、影响最广、名声最大、事迹最清楚,也只有王吉与刘贺有着长久、稳定、密切的联系。
刘贺墓西藏椁的5个漆笥中发现了5200多枚竹简,经过专家初步释读,主要包括《论语》《易经》《礼记》《医书》《五色食胜》《悼亡赋》等多部典籍,另有500余枚竹简与昌邑王国、海昏侯国的行政事务和礼仪等有关,按照出土文献定名通则,可以称之为海昏简。
海昏侯墓出土《论语》简500余枚。每简容24字,每章另起,未见分章符号。通篇抄写严整,未见句读钩识。书风总体庄重典丽,但存在变化,似非出自同一书手。
海昏《齐论》简《雍也》
各篇首简凡保存较为完整者,背面皆有篇题,目前可见《雍也》《子路》《尧》(即今本《尧日》)和《智道》,均是在背面靠近上端的位置刮去一段竹青后题写,由此推测,海昏简《论语》原来是每篇独立成卷。因保存状况不佳,目前可释读的文字约为今本《论语》的三分之一, 现存文字较多者有《雍也》《公治长》《先进》《子路》《宪问》 等。
《齐论》简《智道》
海昏简《论语》保存有《智道》篇题和一些不见于今本的简文,说明此本应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齐论》。这一重大发现,对于我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儒家思想及其演进,深人研究西汉时期的思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刘贺受学于王吉的《齐论》,应与张禹从王吉那里学习的《齐论》接近。这也就意味着海昏简《齐论》,应与张禹编定《论语》时所依据的《齐论》接近,其文献学价值之大,不言而喻。刘贺墓是迄今所见殉葬《论语》抄本最早的墓葬,海昏简《论语》代表了《论语》的早期面貌,具有重要的版本学价值。
《齐论》失传于汉末魏晋,距今约1800年。海昏简《论语》使我们得以一观《齐论》原貌,在经学研究方面具有重大价值。关于《齐论》的经文与经义是历代经学家争论千年的问题。但是,这些争论只能建立在推论甚至臆测的基础上,没有实物证据。只有考古,能以出土文物来证史,海昏简的发现表明,《齐论》 尚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