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年9月5日,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在洛阳东宫前殿驾崩,终年四十八岁。这位以严明吏治、治理黄河、开拓西域著称的君主,在位十八年间为东汉王朝奠定了“赫赫盛汉”的基石。他的离世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更开启了东汉历史上著名的“明章之治”第二阶段——其第五子刘炟的继位,成为这段盛世延续的关键节点。
一、刘庄的治国遗产:明章之治的奠基
刘庄即位后,延续了光武帝刘秀的休养生息政策,同时以铁腕手段整顿吏治。他亲自审理案件,严惩贪腐,甚至因窦林欺君案将开国功臣窦融罢官;在楚王刘英谋逆案中,他顶住压力释放四百余家被牵连者,展现出政治智慧与人性关怀的平衡。经济上,他动员十万军民修筑黄河千里长堤,使这条“中华母亲河”在此后九百年间未再改道,惠泽亿万生民。文化领域,他重建太学,引得百万儒生汇聚洛阳,更派遣使者从天竺引入佛教,在洛阳建成中国首座官办佛寺白马寺。
这些举措为东汉积累了雄厚的国力。当刘庄驾崩时,朝廷库藏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史载“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如何选择合适的继承人,成为维持盛世的关键。
二、刘炟的继位之路:从养子到帝王
刘炟的生母是贾贵人,但因其体弱多病且相貌平平,出生后即被交给无子的马皇后抚养。马皇后是光武帝阴丽华的外甥女,以贤德著称,她视刘炟如己出,亲自教导其经史典籍与治国之道。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刘炟宽厚仁慈的性格——他继位后不仅未追封生母,反而对马氏家族极为敬重,却因马太后劝谏而主动罢免三位舅舅的爵位,避免外戚干政。
公元75年,在刘庄临终前,朝臣们对继位人选并无争议。尽管刘炟是第五子,但其作为马皇后养子的身份、谦逊务实的作风,以及在治理楚王案中展现出的政治能力,使他成为最合适的继承人。同年九月,刘炟正式即位,是为汉章帝。
三、明章之治的延续:刘炟的治国方略
刘炟继位后,完全继承了刘庄的施政理念,并在某些领域更进一步:
轻徭薄赋:他多次下诏减免田租,将三十税一的制度常态化,并设立常平仓调节粮价,防止灾年饥荒。
文化兴盛:他命班固等人编纂《白虎通义》,系统整理儒家经典,使东汉成为“儒学最盛时代”。同时,他支持佛教发展,允许天竺高僧在洛阳译经传法,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军事扩张:公元89年,刘炟派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彻底解决了匈奴对边境的威胁。此后,他设立西域都护府,将塔里木盆地纳入版图,使东汉疆域达到极盛。
这些政策使东汉国力达到顶峰。史载刘炟在位期间,“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户口数较刘庄时期增长近一倍。他与父亲刘庄共同开创的“明章之治”,被后世誉为“光武中兴”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四、历史回响:皇位传承的启示
刘庄与刘炟的继位故事,展现了东汉皇位传承的独特性:
嫡长子制的灵活运用:刘庄虽非刘秀长子,但因阴丽华被立为皇后而获得嫡子身份;刘炟作为养子,则通过马皇后的影响力巩固地位。这种“立贤不立长”的实践,避免了皇子间的血腥争斗。
外戚势力的制衡:刘庄严禁后妃家族封侯,刘炟则主动罢免马氏外戚,两人共同构建了“外戚不干政”的传统,为东汉前期政治稳定奠定基础。
盛世传承的典范:与唐朝“玄武门之变”、明朝“靖难之役”等血腥夺位不同,刘庄到刘炟的过渡平和有序,证明合理的制度设计与人性化的继承安排,完全能实现权力平稳交接。
当刘炟在章和二年(公元88年)驾崩时,东汉的国力仍处于上升期。这种盛世的延续,既得益于刘庄打下的坚实基础,更离不开刘炟对父亲政策的忠实执行与创新发展。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盛世,不仅需要明君的开创,更需要继任者以敬畏之心守护前人遗产,以开拓之志推动时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