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息(生卒年不详),西汉北地郡郁郅县(今甘肃省庆城县)人,是汉景帝、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将领。他以少年从军之姿,历经马邑之谋、河南之战、朔方筑城等重大历史事件,最终以“金城缔造者”的身份载入史册。其军事生涯不仅展现了卓越的战术才能,更折射出西汉王朝对边疆治理的战略转型。
一、从马邑之谋到漠南决战:军事生涯的淬炼
李息的军事生涯始于汉景帝时期,至汉武帝时期达到巅峰。元光二年(前133年),他以太中大夫身份担任材官将军,参与“马邑之谋”。此役中,汉军集结三十万大军埋伏于马邑谷中,意图诱歼匈奴单于主力。尽管因匈奴单于中途察觉而功败垂成,但李息由此进入汉武帝核心军事圈,与卫青、韩安国等名将共事。
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犯辽西、渔阳,李息与卫青率军出雁门、代郡,俘获数千人,取得对匈作战首次胜利。次年,他再度配合卫青发起“河南之战”,率军北上击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秦时蒙恬所辟河南地(今河套地区)。此役不仅夺回战略要地,更通过“筑朔方城、移民十万屯田戍边”的措施,将河南地转化为汉军北伐的前进基地。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朔方之役,息与青共功,开疆万里,实为汉武拓边之始。”
元朔五年(前124年),李息再任将军,随卫青出朔方攻打匈奴右贤王。此战中,汉军乘夜奔袭数百里,俘获匈奴贵族及牲畜无数,李息因功封关内侯。三次为将军的经历,使其从地方将领成长为汉军核心指挥层成员。
二、金城筑城:从军事征服到边疆治理的转型
李息的军事才能不仅体现在战场,更在于他对边疆治理的深远谋划。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发起“河西之战”,李息奉命在皋兰山麓储备粮草,并统领精锐骑兵击溃匈奴休屠王阻击部队,保障了汉军后勤线安全。战后,霍去病命李息在黄河岸边筑城,以巩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
李息选址于黄河之南的今西固城,依山傍水修筑城堡,命名为“金城”。此名取自《史记·大宛列传》“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既寓意“筑城得金”的祥瑞,更强调“金城汤池,不可攻也”的防御功能。金城建成后,李息实施三项关键措施:
移民屯田:从中原迁徙大量移民垦荒种地,发展农业经济;
军事部署:驻扎精锐骑兵,形成对匈奴、羌族的战略威慑;
文化融合:通过推广铁器、农具等技术,促进中原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流。
兰州出土的汉代铜编钟、石砚等文物,印证了当时金城“勤耕善战、读书写字听音乐”的繁荣景象。金城作为中原王朝西北枢纽的地位,持续影响后世两千余年。
三、平定西羌:军事改革与民族政策的实践
元鼎六年(前111年),先零羌与匈奴合兵围攻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李息临危受命,率十万大军平定叛乱。此役中,他突破传统“以战止战”模式,创造性实施“屯田安边”政策:
军事上:采用“分兵合击”战术,切断羌族与匈奴联系,迅速解枹罕之围;
政治上:设立“护羌校尉”,通过册封羌族首领、允许自治等方式分化瓦解敌对势力;
经济上:在金城、令居(今甘肃省永登县)等地推广屯田,将军事征伐与边疆开发结合。
班固在《汉书·西域传》中盛赞:“息之治羌,寓兵于农,以战养战,实为筹边宗师。”此政策不仅平定羌乱,更奠定后世“以夷制夷”的边疆治理范式,影响持续至唐代。
四、历史评价:战略家与改革者的双重遗产
李息的军事生涯,贯穿西汉从“和亲守边”到“主动出击”的战略转型。他既是卫青、霍去病北伐的坚定支持者,又是金城筑城、屯田安边等政策的实践者。其历史地位体现在:
战术层面:擅长骑兵奔袭、分兵合击等沙漠作战战术,与卫青的“大迂回”战略形成互补;
战略层面:通过筑城、屯田、移民等措施,将军事征服转化为边疆治理,实现“以边养边”的可持续防御;
文化层面:促进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畅通奠定基础。
在兰州金城公园内,李息依马而立的雕像俯瞰黄河两岸,这座由他奠基的城市,至今仍是西北交通枢纽与文化重镇。从马邑之谋的青涩将领,到金城筑城的战略家,李息用一生诠释了“武能定国,文能安邦”的将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