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郭图和郭嘉这两位来自颍川郭氏的谋士,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各自独特的印记。他们虽同出一族,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政治选择。
一、同族出身,家族背景助力入仕
郭图和郭嘉都出身于颍川郭氏,颍川地区在东汉末年是士族大家云集之地,颍川郭氏虽不及荀氏那般声名显赫,但也是当地颇具影响力的豪族。这样的家族背景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人脉资源,使他们有机会步入仕途,在乱世中一展身手。
郭嘉少年时便有大志,长期闭门读书,好结交英杰之士。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家族的声望,他得到了曹操谋士荀彧的举荐,从而进入曹操的视野,开启了他在曹魏阵营的谋士生涯。
郭图同样凭借家族的势力得以崭露头角。在韩馥统冀州时,他与荀谌等人奉袁绍之命,成功说服韩馥将冀州牧之位让给袁绍,随后便成为袁绍帐下的谋士,在袁绍势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政治选择,分道扬镳各为其主
尽管同出一族,但郭图和郭嘉在政治选择上却分道扬镳。郭嘉在袁绍帐下效力一段时间后,敏锐地察觉到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并非能够成就大业的主公。于是,他毅然离开袁绍,转而投靠了曹操。
曹操对郭嘉的到来欣喜不已,郭嘉也为曹操献上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论”,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十个方面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优劣,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此后,郭嘉跟随曹操南征北战,为曹操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郭图则始终坚定地站在袁绍一方。袁绍势力强大时,他积极为袁绍出谋划策,力劝袁绍统率大军攻打曹操。在袁绍阵营内部,郭图与审配等人结成一派,与沮授等人产生分歧,彼此争权夺利。袁绍死后,他又辅佐袁谭,挑唆袁谭攻击袁尚,导致袁氏兄弟内斗,进一步削弱了袁绍势力的力量。
三、才能表现,智谋高低见分晓
在才能表现上,郭嘉和郭图也有着明显的差距。郭嘉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他能够准确地把握局势,为曹操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方针。
在官渡之战前,郭嘉提出平定北方地区的战略,坚定了曹操必胜的决心。官渡战胜后,面对诸将惧怕刘表偷袭的担忧,郭嘉断定刘表只能空谈,不足为虑。建安十二年(207年),郭嘉为曹操北击乌桓划策,曹操采纳其建议,大获全胜。郭嘉的计策往往能够切中要害,为曹操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比之下,郭图的才能则显得逊色许多。他在袁绍阵营中多次提出错误的建议,给袁绍势力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兴平二年(195年)冬天,汉献帝落难,沮授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正确建议,郭图等人却认为迎天子不便,袁绍采纳其言,错过良机。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消灭公孙瓒后准备攻打许都,沮授主张休养生息,郭图力主决战,袁绍听从郭图,结果导致官渡之战的失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偷袭乌巢,郭图建议攻曹营而非救粮仓,张郃攻曹营不下,郭图为免罪诬陷张郃,导致张郃等降曹,袁军崩溃。
四、结局命运,历史评判各不同
郭嘉和郭图的不同选择和才能表现,也导致了他们截然不同的结局命运。郭嘉在曹操北击乌桓的途中病逝,年仅三十八岁。他的早逝让曹操痛惜不已,曹操称赞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见识都超过同辈,是自己的“奇佐”。后人也对郭嘉的才能和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东汉末年一位杰出的谋士。
而郭图则因为其错误的建议和挑拨离间的行为,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建安十年(205年),曹操攻袁谭于南皮,袁谭败亡,曹操进城杀了郭图等人及其家属。郭图的一生被后人视为“三国最坑的谋士”,他的所作所为不仅加速了袁绍势力的灭亡,也让自己成为了历史的反面教材。
郭图和郭嘉虽同出一族,但在政治选择、才能表现和结局命运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故事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个时代的复杂和残酷,在这个乱世中,个人的才能和选择往往决定着其命运和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