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天庆十三年(1206年),一场震惊朝野的政变悄然发生:桓宗李纯祐的生母罗太后,竟联合堂侄李安全废黜亲生儿子,改立李安全为帝。这一事件不仅颠覆了西夏皇室伦理,更成为西夏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罗太后作为李纯祐的生母,本应全力维护儿子的统治,却为何选择“倒戈”?结合史料与历史背景,这一谜团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权力博弈:李安全的长期布局与罗太后的政治影响力
李安全并非寻常宗室。作为越王李仁友之子,他本可承袭越王爵位,但1196年父亲去世后,李纯祐拒绝其袭爵请求,将其降为镇夷郡王。这一打击成为李安全篡位的直接导火索。为夺回权力,他采取“双管齐下”策略:
笼络朝臣:李安全暗中结交权臣,通过利益交换逐步控制朝局。至1206年政变前,朝中大部分官员已暗中效忠于他。
拉拢罗太后:罗太后虽非李仁孝原配皇后,但作为李纯祐生母,她在后宫与朝堂均拥有巨大影响力。李安全深知,仅靠朝臣支持不足以篡位,必须获得罗太后的首肯。
关键细节:李纯祐对罗太后极为孝顺。1200年,罗太后患头风病多年未愈,李纯祐曾派使者远赴金国求医,最终治愈母亲。这一举动表明母子关系本无裂痕,罗太后支持篡位并非因私人恩怨。
二、时代危机:蒙古崛起与李纯祐的消极应对
1205年,蒙古铁木真(成吉思汗)首次入侵西夏,攻破力吉里寨,洗劫瓜州、沙州。面对蒙古威胁,李纯祐的应对策略令人失望:
消极防御:史载李纯祐“不敢拒”,任由蒙古军抢掠后从容撤退。这一表现暴露了西夏军事的软弱,也令朝臣对其领导能力产生质疑。
中兴幻灭:战后,李纯祐虽修复城墙、大赦境内,并将兴庆府改名为“中兴府”,但蒙古的试探性进攻已证明:西夏已无力抵御蒙古铁骑。
罗太后的立场转变:作为政治经验丰富的太后,罗太后深知蒙古崛起对西夏的威胁。李纯祐的消极应对可能让她认为:儿子缺乏领导国家度过危机的能力。而李安全则通过“双头猪”事件(1204年夏州出现双头猪,算命先生称“一国两主之兆”)加速篡位准备,并向罗太后承诺:若登基,将全力抵抗蒙古。这一承诺或成为打动罗太后的关键。
三、历史隐喻:罗太后的权力野心与武则天情结
罗太后崇佛,曾主持刻印西夏文大藏经,并组织翻译武则天时期刊印的佛经。这一细节引发历史学家猜测:她是否以武则天为榜样,试图通过废立皇帝掌握实权?
武则天情结: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其登基过程充满权谋与血腥。罗太后对武则天相关佛经的重视,可能暗示她对权力的渴望。
傀儡困境:若罗太后希望效仿武则天,李纯祐的年轻有为可能成为阻碍。相比之下,李安全作为侄子,更易被控制。然而,这一假设缺乏直接证据,更多是历史学家的推测。
四、政变结果:李安全的短暂统治与西夏的加速衰亡
1206年政变后,李安全迅速巩固权力:
金国册封:罗太后两次上表金国,请求册封李安全。金章宗虽质疑篡位合法性,但最终承认其帝位。
蒙古再侵:1207年,铁木真趁西夏政变再度入侵,攻占斡罗该城。李安全被迫出兵抵抗,虽因粮草不足迫使蒙古撤军,但西夏国力已严重损耗。
罗太后的结局:政变后,罗太后突然从历史记载中消失。有学者推测,她可能被李安全囚禁于黑水城佛塔中(科兹洛夫在黑水城发现的佛塔女尸,经研究或为罗太后)。这一结局暗示:李安全从未真正信任罗太后,她的政治价值随政变成功而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