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水泊梁山上有个好汉,原是江州两院押牢节级,习得道术秘法,将四片神行甲马拴在腿上,便可日行八百,人称“神行太保”戴宗是也。作为梁山的总探声息头领,戴院长在多次重要战役中搜集情报、传递信息,用自己的一双快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神行术和甲马毕竟出于小说家言,历史上是否真有如此健步如飞的异能人?
您还别说,就离着水泊梁山所处的北宋末年不远,回溯到唐末五代,在那锦绣江南,就真有这么一位飞毛腿。他不仅腿脚迅捷,智慧也非常人可比。他的名字您或许有耳闻,他的故事您却未必尽知——此人便是南吴太祖,杨行密。
01
出生于唐末庐州(今安徽合肥)的杨行密,本名杨行愍,出身贫寒之家。可他人穷志不穷,还兼具两样超乎常人的本事:其一、力大无穷,能轻松扛起百斤重的大石;其二、擅长竞走,一天能走三百里路。如果放在今天,必然是往举重或者竞走项目国家级运动员培养的奇才。可自打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日衰,到了懿宗、僖宗这会儿,普通百姓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更不可能培养什么运动员了。于是杨行密长到二十多岁,已然沦落到了靠偷盗度日的地步。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虽然老杨力大又能跑,可作案次数多了,总有失手的时候。这一回,他便被官府逮了个正着,送往刺史大人郑棨那里问罪。要说这郑棨也是个有趣之人,黄巢进攻淮南时,郑大人写了一道虚张声势的檄文,请黄巢不要侵犯自己的州境。黄巢看了这檄文觉得好笑,可最终竟然真的放过了庐州,使此城百姓免于兵戈之祸,此乃后话。此时的郑棨仔细端详了杨行密一番,觉得这家伙壮硕如牛,做贼实在可惜,便将他释放,并劝说其参军从戎。
原本以为要入大狱、上大刑,没想到竟有贵人给自己指了一条光明大道。感激涕零之余,杨行密也意识到靠偷东西过日子不是办法,于是听从了郑刺史的劝告,报名参军。果然,以他的力气和身手,在军中很快混出了名声,逐渐被提拔为庐州牙将。可正在节节高升之时,一件令他气闷的事情发生了。
唐王朝为了防范吐蕃、南诏和回鹘等邻国的入侵,每年都要征调各个藩镇的军队到边境戍边,庐州自然也不例外。杨行密被派到朔方戍守,还被提升为队长。待到期满返回,由于庐州的监军对他很是讨厌,便让他再次出戍。临行前,这个监军还假惺惺地嘘寒问暖:“不知杨兄弟此番北上,还需要咱们准备啥物资,州里一定满足。”
杨行密冷冷看着这个惺惺作态的死太监,怒火在胸中不住地翻腾。监军见老杨不答话,待要再言,却只见寒光一闪,自己的脑袋便骨碌碌掉了下来,身子却兀自挺立着。“多谢监军大人,物资老子不需要,你就把这颗头颅给我吧。”望着周围看傻了的士兵,杨行密挥了挥带血的钢刀:“咱们为朝廷流血流汗,到头来还要被这种小人算计,大伙说,值吗?”“不值!”不少士卒反应了过来。“有哪位兄弟愿意跟我单干?”
杨行密斩杀监军,振臂一呼,周围很快便聚拢了不少人。带着这支人马,他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起兵造反。时任刺史的郎幼复自知不是对手,弃城逃走,杨行密便顺势占领了庐州。可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这么一帮人,说白了不过是大唐地面上不成建制的叛军,随便来拨人马都可以将他们剿灭。正在踌躇彷徨之际,淮南节度使高骈送来了橄榄枝。
02
如果说郑棨是将杨行密从小混混领往军伍中的向导,那么高骈则是带领杨行密走向逐鹿天下战场引路人。要说高骈也不是凡人,此人生于禁军世家,能文能武,曾大破峰州蛮、收复交趾、镇守安南,屡立大功。同各藩镇一样,眼看朝廷江河日下,高骈也积极扩充军备、延揽人才,以备将来之用。他久闻杨行密武名,知他此时一支孤军,便派人相请,同时又表奏老杨为庐州刺史,等于给他的叛军“正名”。
李唐朝廷自顾尚且困难,哪里有精力管淮南地界的一个小小的杨行密?便忙不迭地卖了个面子,应允了高骈的奏表。从此,杨行密跟着高节度使,吃香的喝辣的,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而他的这番经历,不过是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一个缩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