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阖闾(?—前496年),姬姓,名光,又称公子光,是春秋末期吴国最具影响力的君主之一。他以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军事才能,在动荡的春秋时代开辟了吴国的霸业,其统治时期(前514年—前496年)不仅是吴国国力鼎盛的黄金时代,更深刻影响了中国南方的政治格局。
一、时代背景:春秋末期的权力真空与吴国崛起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成为历史主旋律。长江下游的吴国虽为周王室旁支,但长期被视为“蛮夷之邦”。直至吴王寿梦时期(前585年—前561年),吴国通过学习中原礼乐、引进晋国军事技术,逐渐崛起为东南强国。然而,吴国继承制度长期存在争议:寿梦四子中,长子诸樊、次子馀祭、三子馀昧相继即位,四子季札德才兼备却屡辞王位。馀昧病逝后,其子僚继位为吴王僚,这一安排引发了诸樊之子公子光(即阖闾)的强烈不满,为后续政变埋下伏笔。
二、夺位之路:从公子光到吴王阖闾
阖闾的崛起始于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作为吴国宗室,他早年便展现出军事才能:前525年,他奉命率舟师攻楚,在长岸之战中以夜袭夺回王舟“余皇”;前519年,他辅佐吴王僚大败楚军于鸡父,夺取战略要地州来。然而,王位旁落的现实促使他暗中招揽贤才,与楚国逃臣伍子胥结盟。伍子胥为阖闾推荐了刺客专诸,并设计“鱼腹藏剑”之计。前515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兴兵伐楚,阖闾趁其班师庆功之际,派专诸刺杀僚于宴席之上,自立为吴王,史称“专诸刺王僚”。
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吴国命运,更重塑了春秋格局。阖闾即位后,迅速稳定国内局势,通过“任贤使能、施恩行惠”的政策笼络民心,同时整顿军备、兴修水利,为对外扩张奠定基础。
三、霸业奠基:破楚服越的军事征服
阖闾的统治以“先破强楚,再服越国”为战略核心,其军事行动堪称春秋时期最辉煌的征服之一:
轮番击楚,疲敌于江淮
阖闾采纳伍子胥“分兵轮番击楚”之策,频繁攻打楚国江淮流域。前512年,他联合徐国、钟吾国攻楚,灭其附庸徐国;前509年,在豫章之战中大败楚军,夺取居巢;前506年,更联合唐、蔡两国,以孙武为将、伍子胥为相,率军西进。吴军五战五胜,攻克楚都郢都,楚昭王被迫逃亡。此战创造了春秋时期攻占大国都城的先例,迫使楚国迁都鄀城,元气大伤。
北制齐鲁,南慑越国
在削弱楚国的同时,阖闾也关注北方局势。前504年,他派太子夫差伐楚,夺取番邑;前496年,又出兵越国,在槜李之战中与越军对峙。尽管最终因轻敌被越大夫灵姑浮斩落脚趾,重伤而死,但其军事行动已使吴国成为东南霸主。
四、治国方略:人才与制度的双重革新
阖闾的霸业不仅依赖军事征服,更得益于其开明的治国政策:
知人善任,构建人才矩阵
他重用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其政治智慧改革内政;任命齐人孙武为将军,以《孙子兵法》训练军队;提拔要离、伯嚭等能臣,形成“外伐内治”的治理体系。孙武曾以宫女练兵,展现其严明的治军风格,而阖闾“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的授权,更体现了对军事人才的充分信任。
整顿内政,夯实国力根基
他主持修建阖闾大城(今苏州城),完善军事防御;设置粮仓、充实兵库,增强国家安全保障;同时轻徭薄赋、与民同甘共苦,史载其“口不贪嘉味,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身不怀于安”,以身作则践行节俭治国。
五、历史评价:春秋五霸的争议与共识
阖闾的统治使吴国从区域性强国跃升为春秋霸主之一。荀子在《王霸篇》中将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与齐桓公、晋文公等并列;《吴越春秋》更赞其“任用贤能,施行恩惠,在诸侯之中因仁义闻名”。然而,其霸业也伴随争议:对楚国的征服伴随残酷报复,对越国的轻敌则埋下亡国隐患。前496年,阖闾在槜李之战中重伤身亡,遗命立太子夫差为王。夫差虽短暂延续吴国霸业,但最终因穷兵黩武、任用奸臣,导致吴国于前473年被越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