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乱世中,刘巴以“清高孤傲、才智超群”的形象独树一帜。他一生拒绝刘表、北投曹操、远遁交趾,最终在刘备的“三族之诛”威胁下被迫归附。然而,当刘备于公元221年急于称帝时,这位曾为蜀汉解决财政危机、制定《蜀科》的尚书令,却成为最激烈的反对者之一。其反对行为背后,既包含对刘备个人品格的质疑,也折射出理想主义士人在权力漩涡中的挣扎。
一、政治理念冲突:从“匡扶汉室”到“自立为帝”的道德困境
刘巴对刘备的抵触,本质上是政治理念的根本分歧。他早年拒绝刘表征召,因其“缺乏英雄气质”;投奔曹操,是认同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合法性。在刘巴看来,刘备虽以“仁义”立身,但其夺取益州的行为实为“鸠占鹊巢”——刘璋因信任刘备而引狼入室,最终导致家族覆灭。这种“假仁义、真野心”的矛盾,让刘巴对刘备的道德根基产生怀疑。
当曹丕篡汉后,刘备急于称帝以延续汉祚,但刘巴却认为此举违背了“讨贼复汉”的初衷。他主张“示天下以广”,即通过北伐曹魏、收复中原来证明正统性,而非急于称帝。这种观点与费诗“大敌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的谏言不谋而合,但刘备选择用贬官费诗、诛杀雍茂的强硬手段压制反对声音,进一步印证了刘巴对其“权力至上”的判断。
二、个人经历烙印:从“宁死不降”到“被迫效命”的屈辱感
刘巴的反对情绪,与其坎坷的归附经历密切相关。他早年因家族与刘表、孙坚的矛盾,对荆州集团充满敌意;曹操南征时,他主动投效并承担招抚荆南三郡的重任,却因赤壁之战失败而流落交趾。刘备占据益州后,刘巴为躲避其征召,甚至改名换姓远遁越南,最终在诸葛亮“运筹帷幄,吾不如子初”的推崇下,才被刘备以“诛三族”威胁逼归。
这种“被迫效命”的屈辱感,使刘巴始终与刘备集团保持距离。他“恭默守静,退无私交,非公事不言”,甚至拒绝与张飞交谈,以“大丈夫当交四海英雄,岂与兵子共语”的傲慢态度,表达对刘备集团的排斥。称帝事件中,刘巴的消极态度(如未获封赏)和最终郁郁而终的结局,正是这种长期心理压抑的爆发。
三、士人精神坚守:以“天下一统”为终极价值的理想主义
刘巴反对称帝的深层动机,源于他对“天下一统”的执着追求。他早年投奔曹操,是认为曹操“势力已成,最有可能结束战乱”;赤壁之战后,他宁可流亡交趾也不归附刘备,是因看透刘备“处于刘璋、孙权、曹操三方合围之中,根本没有发展前途”。即便被迫加入蜀汉,他仍通过制定《蜀科》、解决财政危机等行动,试图以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规范化。
然而,刘备称帝的举动,在刘巴眼中无异于将个人野心置于天下大义之上。他或许认为,此时称帝不仅无法凝聚反曹势力,反而会暴露刘备“复汉为名、自立为实”的本质,从而动摇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这种以理想主义对抗现实政治的坚持,最终使他成为权力游戏中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