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戏剧张力的典故之一,将西汉开国功臣韩信的生死系于丞相萧何一人。然而,若将韩信之死简单归咎于萧何的“背叛”,则忽略了这场悲剧背后复杂的政治博弈与人性挣扎。通过史料与历史逻辑的双重审视,我们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萧何既是韩信命运的推手,也是皇权政治的牺牲品。
一、月下追贤:萧何如何成就韩信的军事神话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诸侯后,韩信作为项梁旧部投奔刘邦,却因“治粟都尉”的闲职心生去意。关键时刻,萧何以“国士无双”的评价力荐韩信,甚至不惜“月下追韩信”的戏剧性举动,最终说服刘邦筑坛拜将。这一决策直接改变了楚汉战争的走向:
军事奇迹的缔造者:韩信以“背水一战”“潍水淹龙且”等经典战役,横扫魏、赵、代、燕、齐五国,为刘邦奠定战略优势。
萧何的政治担保:作为刘邦最信任的丞相,萧何的推荐不仅是军事决策,更是政治风险的承担。他以自身信誉为韩信背书,使其从无名小卒跃升为统帅三军的“齐王”。
这一阶段,萧何与韩信形成“政治家+军事家”的黄金组合,共同构建了刘邦的霸业根基。
二、钟室之祸:萧何为何成为“背叛者”?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诱杀于长乐宫钟室,而执行这一计划的正是萧何。表面看,这是萧何的“二次举荐”导致的悲剧,但深层原因需置于汉初政治格局中分析:
刘邦的猜忌与制衡
垓下之战后,刘邦迅速剥夺韩信兵权,将其从齐王徙封为楚王,再贬为淮阴侯。这种“三连降”暴露了刘邦对异姓王的根本态度:功高震主者,必除之而后快。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军事才能,在和平年代反而成为威胁。
吕后的政治需求
吕后为巩固太子刘盈的地位,急需清除潜在威胁。韩信与陈豨的密谋(尽管真实性存疑)成为绝佳借口。她选择萧何作为合谋者,正是利用其与韩信的特殊关系降低对方的警惕性。
萧何的生存抉择
作为丞相,萧何深知刘邦对功臣集团的清洗已不可逆。若拒绝参与,不仅自身难保,更可能牵连家族。史载萧何在韩信死后“自污名节”以示无害,正是这种政治压力下的自保之举。
三、历史迷雾:韩信之死的根本动因
尽管萧何在韩信之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他,显然忽视了更宏大的历史逻辑:
异姓王制度的崩溃:汉初分封的异姓王(如韩信、彭越、英布)本质是刘邦对抗项羽的临时联盟。天下统一后,这些拥兵自重的诸侯王必然成为中央集权的障碍。
韩信的政治幼稚:韩信多次要挟刘邦封王、收留项羽旧部钟离昧等行为,不断激化与刘邦的矛盾。他未能理解“兔死狗烹”的历史规律,更缺乏张良、萧何般的政治敏锐性。
史书的立场差异:《史记》对韩信之死含蓄批判,而《汉书》则明确将其与四位叛臣合传,反映不同时代对“忠君”与“谋反”的界定差异。这种叙事分歧,进一步模糊了历史真相。
四、权力游戏的双重悲剧
萧何与韩信的命运交织,本质是皇权政治下的典型样本:
萧何的困境:作为丞相,他必须在忠于刘邦与保护功臣间抉择。最终选择“背叛”韩信,实则是维护自身政治生命的无奈之举。
韩信的宿命:他的军事天才在乱世中成就伟业,却在治世中成为威胁。即使没有萧何,刘邦也会通过其他手段将其铲除。
这种双重悲剧,揭示了封建王朝的生存法则:在皇权绝对主义下,个人才能与忠诚的边界始终模糊,而权力游戏的参与者往往难逃被吞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