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期,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君主互称王爵的“五国相王”事件,彻底击碎了周王室延续八百年的宗法秩序。这场以“平等称王”为名的政治博弈,本质是新兴强国对周天子权威的公开践踏,而周王室在权力真空中的“沉默”,恰是其衰亡命运的注脚。
一、五国相王:打破周礼的“王爵狂欢”
公元前323年,魏国策士公孙衍斡旋下,魏、韩、赵、燕、中山五国君主摒弃传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以“王”相称。这一行为与春秋时期楚国僭越称王存在本质差异:
集体僭越的合法化:
楚国自春秋初期即称王,但始终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其王号未获承认。而五国相王是诸侯间“互认王爵”,形成“以王制王”的新秩序,直接否定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例如,中山国作为白狄后裔的“千乘小国”,竟与三晋、燕国等传统强国平起平坐,周礼的等级制度彻底崩解。
对抗强权的政治同盟:
五国相王本质是合纵抗秦、齐、楚的战略手段。魏国为遏制秦国东进,联合韩、赵、燕、中山形成军事同盟,以“王爵”为纽带强化政治联盟。
齐国对此强烈反对,曾联合燕、赵攻打中山国,试图迫使其去王号,但未能成功,侧面印证五国联盟的实质性存在。
二、周天子的“承认困境”:权力真空下的形式主义
尽管史书未明确记载周天子对五国相王的态度,但结合历史背景可推断:
无力干预的“默认”:
战国初期,周王室直辖领地仅剩洛阳周边“七城之地”,军事实力远不及三晋,甚至需向诸侯借兵自保。例如,周赧王曾向韩、赵借兵攻秦,反被秦军围困,最终“债台高筑”。
在五国相王前,齐、魏“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已开诸侯互称王爵先河,周天子未作任何回应,默认了这一僭越行为。五国相王不过是“徐州相王”的扩大化,周王室已无能力干涉。
名存实亡的“册封”:
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即位需周天子册封方为合法,如“三家分晋”需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但至战国中期,诸侯称王已无需周天子认可。
例如,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25年自立为王,魏惠王同年尊韩宣惠王为王,均未向周王室请命。五国相王时,周天子更无可能以“册封”形式干预。
三、五国相王:周天子权威崩塌的“催化剂”
五国相王标志着周天子权威的彻底瓦解,其影响远超此前“楚王问鼎”等事件:
礼法体系的全面崩溃: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通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维持统治,诸侯称王则直接否定这一体系。五国相王后,宋、越等国亦纷纷称王,诸侯间战争不再以“尊王攘夷”为旗号,转而以“王”的名义争夺霸权。
例如,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以“楚怀王为纵长”攻秦,虽以失败告终,但已彻底抛弃周天子的“共主”身份。
周王室灭亡的“预演”:
五国相王后,周王室彻底沦为“礼仪符号”。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西周公国;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公国,周王室终结。在此过程中,诸侯国无一国出兵相救,甚至坐视秦国“挟天子以令诸侯”。
例如,周赧王曾联合六国伐秦,但六国均按兵不动,最终周王室因无力偿还诸侯债务,被债主逼债至“债台高筑”,沦为天下笑柄。
四、历史回响:从“五国相王”到“皇帝独尊”
五国相王不仅终结了周王室的统治,更深刻影响了后世政治格局:
郡县制的必然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彻底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根源正是对五国相王等“诸侯称王”乱象的反思。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大一统思想的强化:
五国相王暴露了分封制的致命缺陷,促使后世帝王追求“天下一统”。汉武帝“推恩令”、唐太宗“羁縻制度”等,均是对分封制教训的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