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政坛上,福建浦城章氏家族涌现出两位杰出的政治家——章得象与章惇。他们虽同出一族,却因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与政治选择的不同,书写了截然不同的人生篇章。
章得象:清廉宰相的典范
章得象(978年—1048年),字希言,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诗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工于书法,楷法尤妙,身材高大魁伟,相貌堂堂,在闽人中堪称异人。咸平五年(1002年),章得象进士及第,初任大理评事、知玉山县,后迁大理寺丞。他一生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在玉山县任职期间,章得象重视教化,尊师道,崇儒术,使当地风气为之一变。他礼贤下士,与读书人平等相待,赢得了士子们的广泛支持。章得象不仅政绩斐然,而且为人庄重,不谋私利,不任用宗党亲戚,这在当时的官场中极为难得。
天圣四年(1026年),章得象迁翰林学士承旨,此后历任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等职。景祐三年(1036年),他升任同知枢密院事、户部侍郎。宝元元年(1038年),章得象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成为北宋宰相。在相位期间,他虽对范仲淹、韩琦等人的改革持缄默态度,但始终保持清廉本色,不结党营私,不贪污受贿,为北宋政坛树立了清廉的典范。
章惇:铁血宰相的争议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是北宋时期另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章得象的族侄。他出身于官宦世家,才智出众,善写文章,性格直率。嘉祐四年(1059年),章惇进士及第,授商洛县令、雄武军节度推官,从此步入仕途。
章惇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他早年受到参知政事欧阳修的赏识,后得到王安石的器重,积极参与熙宁变法,成为新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他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常平等事,迁三司使、参知政事,出知蔡州、陈州、定州,门下侍郎等职,政绩显著。
然而,章惇的强硬态度和铁腕手段也使他树敌众多。宋哲宗亲政后,章惇拜左相,继续推行新法,恢复青苗法、免役法,力主对西夏作战,筑堡开边,取得重大胜利。但他也因反对端王立储而得罪了后来的宋徽宗,最终被贬职外放。在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中,章惇因坚持新法立场而遭到旧党的猛烈攻击,被贬为湖州团练副使,郁郁而终。
两位名臣的异同
章得象与章惇虽同为浦城章氏族人,但他们的政治生涯和性格特点却大相径庭。章得象以清廉自持、稳重谨慎著称,他在相位期间不谋私利、不结党营私,为北宋政坛树立了清廉的典范。而章惇则以才智出众、性格直率、强硬手段闻名,他在新法推行和对外战争中表现出色,但也因树敌过多而最终失势。
尽管如此,两位名臣都为北宋的政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章得象的清廉为政为北宋官场树立了榜样,促进了政治清明;而章惇的改革和对外战争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北宋的国力和国际地位。他们的政治生涯和人生经历不仅反映了北宋时期的政治风云变幻,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