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的璀璨星河中,贺知章以其独特的才情与旷达的性格,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既是诗坛的翘楚,又是书法界的巨匠,更以高寿、仕途顺遂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年才俊,状元及第
贺知章,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他自幼聪颖过人,诗文才华早显。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年仅36岁的贺知章赴京应试,一举考中进士科状元,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记载的状元。这一成就不仅彰显了他的才华,更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仕途顺遂,皇帝器重
贺知章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他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逐步在官场中崭露头角。开元年间,他更是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和重用,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官阶三品,被时人尊称为“贺监”。唐玄宗曾赞他“器识夷淡,襟怀和雅”,对他极为器重。在长达近五十年的仕途生涯中,贺知章始终保持着皇帝面前的红人地位,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中实属罕见。
诗坛翘楚,清新洒脱
贺知章的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他的《咏柳》一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早春二月的柳树美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贺知章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更体现了他诗歌创作的清新脱俗。而他的《回乡偶书》则以其真挚的情感和质朴的语言,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又暗含宦海浮沉后返璞归真的豁达。
书法巨匠,草隶称雄
除了诗歌创作外,贺知章还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擅长草书和隶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温庭筠曾评价他的草书“笔力遒健,风尚高远”,窦臮在《述书赋》中更是赞誉他“落笔精绝,芳嗣寡仇”。贺知章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就享有盛誉,被时人视为珍宝。他的草书作品《孝经》流传至今,成为研究唐代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此外,他还曾撰写《龙瑞宫记》等碑刻作品,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全面造诣。
豪放不羁,酒中仙人
贺知章性格旷达不羁,好酒成性,有“清谈风流”之誉。他与李白、李适之等并称“饮中八仙”,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更是将他排在首位:“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说他喝醉以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到井里头,他干脆就在井底睡着了。这种豪放不羁的个性,使贺知章在盛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金龟换酒,提携后辈
贺知章不仅自己才华横溢,还善于发现和提携后辈。天宝元年(742年),李白来到京城长安,贺知章在紫极宫偶遇李白,读了他的诗作《蜀道难》后,惊叹其为“谪仙人”。两人相谈甚欢,贺知章更是解下腰间御赐的金龟换酒,与李白痛饮畅谈。这一举动不仅成就了“金龟换酒”的千古佳话,更让李白名动长安。后来,贺知章还向唐玄宗举荐李白,助其入仕翰林院,为盛唐诗坛培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晚年归隐,传奇落幕
天宝三年(744年),已86岁高龄的贺知章因年老体衰,上疏请求还乡里。唐玄宗诏令准许,并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贺知章回到家乡后,建千秋观以隐居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肃宗赠礼部尚书,以表彰他对国家和文化的贡献。贺知章的一生,以高寿、仕途顺遂和豪放不羁的个性,在盛唐诗坛上留下了传奇的一笔。
贺知章,这位盛唐诗坛的狂客与传奇,以其独特的才情与旷达的性格,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他的诗歌、书法和人生经历,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