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蜀国杨仪:才高德薄,性格悲剧下的权力困局

作者:Marshall2025-07-10      来源:爱上历史

在三国时期的蜀汉政权中,杨仪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以卓越的行政才能著称,却因性格狭隘、口无遮拦,最终落得身败名裂、自尽狱中的悲惨结局。杨仪的一生,是“才高德薄”的典型,其命运轨迹深刻揭示了性格缺陷对个人政治生涯的致命影响。

一、初入仕途:才干初显,却因性格埋下隐患

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人,早年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被任命为功曹。关羽派他前往益州拜见刘备,刘备与杨仪谈论军国大事,杨仪建言献策,分析政治得失,令刘备大为欣赏,遂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后提拔为尚书。

然而,杨仪的性格缺陷在此阶段已初露端倪。他在担任尚书期间,与尚书令刘巴不和,因心胸狭隘、睚眦必报,最终被刘备贬为弘农太守。此时的弘农并不在刘备控制之下,这一任命实为空职,标志着杨仪首次因性格问题遭遇仕途挫折。

二、北伐幕僚:才干受重用,却与魏延势同水火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重新任用杨仪为丞相参军,后升任长史、绥军将军。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展现出卓越的行政才能。他负责规划军队部署、筹措粮草,处理公务“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中礼节制度也由他安排检查。诸葛亮深惜其才,但对其性格缺陷亦有所顾虑。

然而,杨仪与大将魏延的关系却势同水火。两人互相憎恶,每次见面同坐都要发生争执,魏延甚至曾拔刀威胁杨仪,杨仪则委屈痛哭。诸葛亮虽知二人不和,但因爱惜杨仪的才干、倚重魏延的骁勇,不忍偏废任何一方,只能通过《甘戚论》试图调和矛盾,却收效甚微。孙权曾评价:“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这一预言在诸葛亮去世后不幸成真。

三、权力争夺:诛杀魏延,却因性格错失接班机会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临终前,他密令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率军撤退,由魏延断后;若魏延不从,则大军自行撤退。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派费祎探听魏延意图,魏延拒绝断后,并打算接替诸葛亮继续北伐。杨仪遂率军依次撤退,魏延获知后怒而率部南归,并烧毁栈道。双方互相上表后主刘禅,指责对方谋反。刘禅询问侍中董允及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二人均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最终,魏延败走汉中,被杨仪派马岱追击斩杀,并夷灭三族。

杨仪自恃功高,认为应接替诸葛亮执掌蜀汉大权。然而,诸葛亮生前早已密奏刘禅,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举荐蒋琬为接班人。刘禅遂任命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仅被任命为中军师,无实权。这一落差使杨仪心生怨恨,他常对费祎抱怨:“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宁当落度如此邪!”此言暗藏叛国之念,彻底触怒刘禅。

四、身败名裂:口无遮拦,终致祸患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多出怨言,被费祎告发,遭朝廷废为庶民,流放至汉嘉郡。至徙所后,他仍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烈。朝廷遂下令逮捕杨仪下狱,杨仪在狱中自杀身亡,结束了其悲剧性的一生。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屈突通:隋唐之际的忠勇名将与清廉典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