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科举史上,林召棠作为粤西地区唯一的状元,不仅以才华横溢的殿试答卷赢得道光皇帝的赞赏,更以一系列饱含深情的诗句,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与精神追求。这些诗句,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无一不彰显着林召棠清廉自守、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一、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林召棠一生最为人熟知的诗句,莫过于他录写的包公明志诗《题端州郡斋》中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首诗原为北宋名臣包拯所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为官之道应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林召棠选择录写此诗,不仅表达了对包拯的敬仰之情,更借此表明了自己为官的志向——以清心为本,以直道为谋,坚守道德底线,不为权势所屈。
在肇庆市包公文化博物馆的照壁上,林召棠的这幅字迹苍劲有力,仿佛在向世人宣告: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都将秉持清廉正直的原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种志向,不仅体现在他的诗句中,更贯穿于他的一生。无论是担任翰林院修撰,还是主考陕甘两省,林召棠都始终坚守原则,不徇私舞弊,不受贿贪财,赢得了士人的广泛赞誉。
二、人生寄耳,寄情于文
除了表达为官志向的诗句外,林召棠还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悟的佳作。他在《砚铭序》中写道:“人生,寄耳。寄情于文,寄文于书,寄书于砚,尤寄之寄也。”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林召棠的人生哲学——人生短暂,如同寄居世间,唯有将情感寄托于文章、书法与砚台之中,方能超越时空的限制,留下永恒的精神印记。
这种人生寄寓的思想,在林召棠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秋叶砚铭》云:“秋风入林,一叶翩然。悟春花之难驻,春秋实之已坚。”通过描绘秋叶飘落的景象,林召棠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坚韧不拔的深刻感悟。他深知,人生如同秋叶般短暂易逝,但只要像春花般努力绽放,像秋实般坚实成熟,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三、厚积薄发,言乃有物
林召棠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教育家。他在端砚铭中写道:“多其入而寡其出,探囊取之,言乃有物。”这句话强调了积累与沉淀的重要性。林召棠认为,只有广泛涉猎、深入钻研,才能在需要时信手拈来、言之有物。
这种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不仅体现在林召棠的学术研究中,更贯穿于他的教育实践中。他主讲端溪书院长达十五年之久,治学严谨、教导有方,培养了一大批俊秀良才。他的学生中不乏后来的朝廷重臣和著名学者,如罗惇衍、冯誉骥等。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林召棠厚积薄发的治学理念和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
四、淡泊名利,甘居平淡
林召棠的一生,是淡泊名利、甘居平淡的一生。他在晚年自号“行脚僧”,寓居桃花屋、寄庐之中,过着安闲自得的生活。他的《临终诗》云:“嘱咐儿孙送我终,衣裳棺槨莫丰隆。停丧只好经旬外,出殡须行径路中。念我行藏无大过,请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事,休信山家吉与凶。”这首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林召棠对生死淡然处之的态度和对名利的超脱追求。
在林召棠看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生死所困。他深知,无论生前如何显赫一时,死后都不过是一抔黄土而已。因此,他选择以一种简单朴素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将平生事迹付之一炬,不留任何痕迹。这种淡泊名利、甘居平淡的精神境界,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