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三国

孙霸之死:一场权力漩涡中的悲剧

作者:Marshall2025-09-25      来源:爱上历史

公元250年,东吴宫廷爆发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储位之争。吴大帝孙权第四子鲁王孙霸,因“图谋危害太子”被赐死,其党羽全寄、吴安、孙奇等尽数伏诛,连支持他的重臣步骘、吕岱、全琮家族也遭牵连。这场被称为“南鲁之争”的政治风暴,不仅摧毁了孙霸的性命,更将东吴拖入长达八年的权力内耗,最终成为孙权晚年统治崩塌的导火索。

一、储位之争:一场精心设计的权力平衡术

孙霸的悲剧,始于孙权对储君制度的刻意模糊。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却同时封四子孙霸为鲁王,且“礼仪待遇与太子齐衡”。这种打破常规的安排,表面是孙权对幼子的宠爱,实则暗藏政治算计——通过制造“二宫并立”的局面,削弱江东世家大族对皇权的威胁。

东吴政权自建立以来,便深陷淮泗集团与江东世族的权力博弈。淮泗集团(如周瑜、鲁肃、陆逊家族)虽为孙权打下江东基业,但作为外来势力,始终难以完全融入本地;而江东世族(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则盘根错节,以地方利益为先,对孙氏皇权若即若离。孙权早年依赖淮泗集团压制江东世族,但随着淮泗精英相继离世,他不得不转向依赖江东世族,却又时刻提防其坐大。

立孙和为太子后,孙权刻意抬高孙霸地位,迫使江东世族分裂为两派:一派以陆逊、朱据、顾谭为代表,支持太子孙和;另一派以步骘、吕岱、全琮为骨干,依附鲁王孙霸。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短期内确实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凝聚力,但长期来看,却为东吴埋下了内乱的种子。

二、党争失控:从宫廷私怨到朝堂血雨

孙霸的夺嫡野心,在孙权的纵容下迅速膨胀。他暗中结交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死党,指使党羽诋毁太子及其支持者。例如,杨竺曾向孙权进谗言,称太子孙和“不法”,并列举二十条罪状;全寄则勾结全公主(孙权长女),散布“太子谋反”的谣言。与此同时,太子党也展开反击,顾谭上书孙权,指责孙霸“以庶干嫡,奋不遵轨度”,陆逊更多次写信劝谏孙权“明嫡庶之别”。

党争迅速从宫廷蔓延至朝堂。赤乌七年(244年),孙权下令“二宫分宫”,试图隔离太子与鲁王,但此举反而加剧了双方对立。陆逊、朱据等太子党重臣因坚持“太子正统”被孙权斥责,陆逊更被“累遣使者责让”,最终忧愤而死;而孙霸党则趁机扩张势力,全琮家族甚至勾结全公主,试图通过废黜王夫人(孙和生母)来打击太子。

这场党争逐渐失控,演变为一场涉及东吴半数朝臣的权力清洗。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中外官僚将军大臣举国中分”,连保持中立的丞相陆逊也被卷入其中,其族人陆胤因支持太子被下狱,陆逊本人则因“上书激切”被孙权“遣使责问”,最终“愤恚致卒”。

三、孙权决断:废和杀霸背后的政治逻辑

赤乌十三年(250年),孙权终于意识到党争的危害。他深知,若继续放任“二宫相争”,东吴必将重蹈袁绍“废长立幼”导致四分五裂的覆辙。更关键的是,孙权已年近七旬,身体每况愈下,他必须在生前解决储君问题,避免死后出现权力真空。

孙权的决断充满政治智慧:

废黜太子孙和:孙和虽为太子,但其支持者多为江东世族,若立孙和为帝,这些世家大族必将进一步坐大,威胁皇权。此外,孙和生母王夫人曾被全公主诬陷致死,孙和本人也因党争失去孙权信任,其统治合法性已大打折扣。

赐死鲁王孙霸:孙霸的夺嫡行为已触碰孙权底线。作为庶子,他不仅不守本分,反而勾结党羽诋毁太子,甚至试图“危害太子”,这种行为在封建礼法中属于“大逆不道”。更重要的是,孙霸的支持者多为全琮、步骘等江东世族,若立孙霸为帝,这些世家大族将彻底掌控朝政,孙氏皇权将名存实亡。

立幼子孙亮:孙权最终选择立年仅八岁的幼子孙亮为太子,并任命诸葛恪、孙峻等心腹为辅政大臣。这一安排既避免了成年皇子夺嫡的风险,又通过辅政大臣制衡江东世族,为孙亮成年后亲政铺平道路。

四、历史回响:一场未竟的权力改革

孙霸之死,标志着孙权对江东世族的最后一次反击。通过废和杀霸,他成功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为幼子孙亮的统治扫清了障碍。然而,这场权力清洗也付出了惨痛代价:东吴元气大伤,大批能臣如陆逊、朱据、顾谭等或死或贬,朝堂陷入人才断层;党争余波未平,孙亮继位后,诸葛恪与孙峻的权力斗争迅速爆发,最终导致东吴政局持续动荡。

从更深层次看,孙霸之死反映了封建王朝皇权与世家大族之间的永恒矛盾。孙权试图通过“分而治之”的策略维持权力平衡,但最终却因党争失控而被迫做出极端选择。这场悲剧提醒后人:在权力游戏中,任何人为制造的平衡都可能是脆弱的,而真正的稳定,终究需要制度与法治的保障。

孙权

上一个: 曹操身上都出现过哪些典故?曹操典故趣事大盘点

下一个: 荀彧身后殊荣:从政治边缘到太尉追赠的命运转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