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明朝时期倭寇横行,清朝为何极少出现?

作者:Marshall2022-01-10      来源:爱上历史

明朝时期倭寇横行,清朝为何极少出现?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从元末时期开始,由于日本政局的急剧动荡,再加上明朝的海禁政策,以至于日本浪人与汉人走私集团勾结,频繁侵扰朝鲜和明朝沿海地区,倭寇之乱日趋严重,并在明朝嘉靖年间达到巅峰,然而作为明朝一大外患的倭寇,在清朝时期却极少出现,这又是为什么呢?

明朝时期:明朝政府大肆打击,日本政局趋于稳定

明朝的倭寇,主要由汉人走私集团和日本浪人所组成,而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随着倭患的日益严重,明朝政府也开始加大对倭寇的打击。再加上日本政局开始趋于稳定,浪人数量不断减少,倭患自然也就开始逐步减弱。

嘉靖年间,随着倭患的日益严重,明朝政府先是和倭寇海盗汪直合作,浇灭了陈思盼、卢七、沈九等海上武装势力,此后汪直与明朝政府保持了一段蜜月期,直到俞大猷、胡宗宪先后到任,汪直与明朝政府开始决裂,并最终被诱杀,此举虽然使得沿海大型武装集团被消灭,但也是的倭患因缺乏约束而迅速蔓延。

嘉靖四十年(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开始大肆剿灭倭寇,此时倭寇虽然泛滥,但由于未能再度形成庞大集团,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戚继光先是九战九捷歼灭台州倭寇,之后又与俞大猷联手肃清福建、浙江倭寇。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随着广东、南澳的倭寇被消灭,东南沿海倭寇基本荡平,之后随着“隆庆开关”政策推行,走私商人也大肆减少,内地倭患基本消灭。

如果说明朝内部倭寇的出现,是由于长期海禁政策导致沿海百姓和商人铤而走险,那么日本方面的倭寇则是由于政局动荡导致的武士大量失业。从元末时期日本镰仓幕府倒台之后,日本先是处于南北对立时期,之后又因应仁之乱而进入战国时期,长期的混乱导致大量武士失业,再加上一些大名的背后支持,大量武士就此沦为海盗出海谋生。

直到日本战国后期,随着日本政局逐渐趋于稳定,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日本内部也开始打击倭寇,再加上丰神秀吉颁布八幡船禁止令(海盗行为禁止)的影响,由日本武士组成的真倭开始逐步减少,再加上失去了明朝内应的原因,倭寇劫掠现象开始逐步减少。

如上所述,由于明朝政府的大肆打击,以走私商人和沿海百姓组成的“假倭”大量被消灭,再加上日本政局的逐渐稳定和对“真倭”的限制、清缴,导致倭寇基本丧失了生存根基,自然也就逐渐走向了没落。

清朝时期:清朝这边出不去,日本那边出不来

清朝时期虽然再度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由于清政府对于沿海百姓管控极为严格,再加上日本同时期也在实行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结果就形成了清朝这边出不去、日本那边出不来的景象,倭寇自然也就无法再度滋生。

顺治初年开始,由于东南沿海郑成功抗清力量的存在,清廷为隔绝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抗清力量交通,防范人民集聚海上,严禁沿海百姓出海。顺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闽浙总督屯泰更是奏请于沿海省份实行更为严厉的海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随着“禁海令”和“迁海令”的推行,沿海三十至五十里内一片荒凉,想要出海根本不大可能。

在台湾郑氏被消灭后,康熙年间曾短暂开海,但之后又在乾隆年间开始再度紧缩,这次则是由于日趋频繁的洋人贸易,朝廷担心洋人与汉人联合起来反对清朝,于是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颁布了《防范外夷条规》,只允许官方许可的商人组成“公行”与洋人来进行贸易(广东十三行因此形成),沿海百姓和商人仍然难以出海谋生。

日本方面,随着西方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西方列强开始向东亚地区渗透,与此同时大量西方传教士开始进入日本,这些传教士最初并未引起当时的统治者丰臣秀吉的注意,但随着日本多次起义背后都浮现出西班牙传教士的身影,尤其是德川家康统一日本期间的多次起义,最终导致江户幕府先后多次颁布锁国令。

最初的锁国令其实被称作禁教令更为恰当,其最初针对的只是西班牙的天主教传教士,德川家康与英国、荷兰等新教国家的关系尚且友好。直到德川家康去世之后,由于后世统治者难以区分新教和天主教,于是导致德川秀忠和德川家光时期禁教令开始真正变为锁国令,这种政策之下,日本人自然也就难以出海谋生。

如上所述,正是由于清朝和日本几乎同时开始紧缩,导致中国沿海百姓和日本人皆难以出海求生,结果形成了清朝出不去、日本出不来的特殊景象,这也是清朝时期倭寇难以诞生的主要原因。

而除了以上两点原因之外,随着明朝末年以来,西方国家不断在东亚地区的扩张,严重压缩该地区海上匪盗生存条件,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武器装备相对落后的倭寇,实在是难以生存。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被幽禁55年的明朝皇子,此人是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