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南下,宋室危亡之际,一位布衣诗人以家国大义为笔,在潮汕大地上书写了气节与血脉的传奇。他就是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的谢翱(1249-1295)。从福建长溪到潮阳海门,再到揭阳桃山,谢翱的足迹不仅承载着抗元志士的悲壮,更串联起潮汕谢氏宗族绵延七百余年的历史脉络。
一、抗元烽火中的家族南迁
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恭帝被俘。时任南剑州谘议参军的文天祥在闽中开府勤王,28岁的谢翱倾尽家资,招募乡兵八百人投奔,被任命为谘议参军。他随文天祥转战闽、粤、赣,在潮州重建抗元根据地期间,其妻毌氏在潮阳鲘江舟中诞下一子,取名“怀壶”——这既是潮汕谢氏的始祖之名,更暗含“怀故国之壶殇”的深意。
文天祥兵败海丰五坡岭后,谢翱携妻儿隐居潮阳白土村,暗中联络义士继续抗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军挖掘南宋皇陵,谢翱与唐珏、林景熙等秘收帝骨葬于兰亭,作《冬青引》以明志。此时,为躲避元军追捕,谢翱将家族南迁计划提上日程。
二、揭阳:抗元遗志的地理选择
谢翱选择揭阳作为家族新据点,源于多重战略考量:
地理屏障:揭阳地处粤东,背倚莲花山脉,面朝南海,进可联络闽南抗元势力,退可依托山海屏障固守。
宗族网络:谢翱与潮州抗元将领张世杰、陈吊眼等素有往来,揭阳作为潮汕核心区,便于整合地方义军资源。
文化认同:潮汕地区自唐宋以来崇文重教,与谢翱倡导的“诗礼传家”理念高度契合。其子怀壶后裔在桃山创“谢氏家庙”,立“跃禹门”“百岁坊”等建筑,均体现对科举文化的推崇。
三、桃山:血脉与气节的双重见证
谢翱家族在揭阳的定居史,以桃山谢氏为核心展开:
创基传奇:怀壶生二子西河、东山。东山公因元末遭难,其妻石氏背负遗孤逃至桃山旧潘,掘“龟泉”解渴,创桃山谢氏基业。至今,龟泉井水仍清冽甘甜,被列为揭阳古八景之一。
宗族壮大:明中叶,桃山谢氏已代传四至六代,通过联姻、科举等方式与周边宗族融合,形成“桃山十八围”的聚居格局。清中叶后,他姓住民陆续外迁,桃山成为谢氏一姓纯居地。
文化传承:谢氏后裔将抗元精神融入宗族文化。每年二月初二“开基祖诞”,族人齐诵《登西台恸哭记》;清明祭祖时,必至西台石亭凭吊谢翱。1995年,揭阳建成谢翱纪念堂,成为粤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四、历史回响:从抗元志士到潮汕文化符号
谢翱在揭阳的遗存,早已超越家族史范畴,成为潮汕文化的精神图腾:
文学影响:其诗文“直溯盛唐而上”,对潮汕文人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清末揭阳举人谢出类重修雨仙庙,将谢翱组织的“长春节”游神活动与民间信仰结合,使雨仙爷崇拜成为潮汕独特的文化现象。
宗族网络:据统计,潮汕地区谢氏人口超20万,衍生出翔龙、桃围等近百个村庄,分支遍布东南亚。每年清明,全球谢氏后裔齐聚桃山,举行“西台祭典”,重现谢翱哭祭文天祥的场景。
城市记忆:揭阳“广东省古村落”评审中,桃山谢氏家庙、跃禹门等建筑因承载谢翱历史,成为重要加分项。当地政府将“谢翱文化”纳入文旅规划,推出“抗元遗址徒步路线”,吸引海内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