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敬,字惟恭,是明初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来历与形象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出身背景:书香门第的才子
卓敬大约出生于1348年,浙江瑞安人。他自幼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据《明史》记载,卓敬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少年时期便以才学闻名乡里。他的祖父曾侨居浙江瑞安,他后来也落籍瑞安,故《明史·卓敬传》作瑞安人。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仕途经历:耿直无畏的官员
卓敬的仕途始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他以二甲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在任期间,他性格耿直,不避权势,敢于直言进谏。当时明朝制度尚不完备,诸王的服饰、车马与天子相近,卓敬便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言,指出这种混乱的现象不利于以礼治天下。朱元璋听后深感有理,对卓敬更加器重。
此后,卓敬历任宗人府经历、户部侍郎等要职,勤勉尽责,深受皇帝信任。在建文初年,面对藩王势力膨胀的问题,卓敬向建文帝朱允炆秘密上疏,建议将燕王朱棣徙封南昌,以削弱其势力。然而,这一明智之策却未被采纳,最终导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
三、历史形象:忠贞不渝的楷模
卓敬的历史形象以忠贞不渝而著称。在燕王夺位后,他因曾建议徙封燕王而被捕。面对朱棣的质问和劝降,卓敬坚守节操,宁死不屈。他流着泪说:“身为人臣,只有以死相报。先皇帝曾无过失,忽然被横行篡夺,我恨不得立即死去,到地下去见先皇,你还想让我为你效力吗?”这种忠贞不渝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后人。
尽管朱棣爱惜卓敬的才能,但最终还是被迫下令处死他,并灭其三族。卓敬临刑之时,面不改色,从容叹曰:“变起宗亲,略无经画,敬死有余罪。”他还深恨自己不能及早地帮助建文帝除掉朱棣,而遗恨千古。这种英勇无畏、忠贞不渝的精神,使卓敬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代忠臣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