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得后周江山,后来又一统天下。赵匡胤蚕食后周江山仿佛很容易,不仅未受到后周宗室的反扑,也未有任何反对之声,这又是为何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资料小编一起往下看。
其实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赞叹赵匡胤的过人之处,先是准备工作做得万无一失,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接着善待后周宗室,包括小皇帝柴宗训和符太后;最后平叛朝中起义势力。通过这三步,赵匡胤把政权从后周平稳过渡到北宋,堪称一绝。
赵匡胤准备得万无一失
首先,史书所言并不准确,赵匡胤并非临时陈桥兵变,而是此前已做完全准备。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赵光胤出城前,便已经命令自己的死党各就各位,比如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和王审琦。再比如赵匡胤安插王彦生在开封,有效阻止韩通的抵抗。甚至连朝中宰执大臣也已依附赵匡胤,黄袍更是已经准备好,只等有效时机。
从赵匡胤出开封前的布局可以看出,赵匡胤早已经蓄谋已久,整个开封都以安插赵匡胤亲信,准备得万无一失。赵匡胤布置好一切后,再率兵前往陈桥,给自己找一个合理借口,自己本无二心,是部下非要推举。最后率部下回开封,一切变得简单又合情合理。《宋史》对这件事做了美化,实际上赵匡胤身为武将,肯定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更不会任由手下摆布。
所以,史书记载赵匡胤是临时起意,但实际赵匡胤准备工作做得极其充分,可以说整个开封尽在赵匡胤掌握之中,取后周江山如同探囊取物,不费吹灰之力。
后周无反扑实力
其次,对后周来讲,当时郭威柴荣已经去世,只有七岁的柴宗训和符太后当政,孤儿寡母也难以反扑赵匡胤。
根据史料记载,后周君主柴宗训当时仅有七岁,符太后能力有限,也难以力挽狂澜。赵匡胤返回开封后,对后周宗室也并未赶尽杀绝,而是采取怀柔政策,亲自下令不得侵犯宗室,不得扰民。对柴宗训和符太后也是善待有加,公元973年以帝王礼仪为柴宗训发丧,993年以皇后礼仪安葬符太后。
从对宗室子弟的态度来看,赵匡胤也未仿照其他五代其他君主,而是选择礼遇宗室子弟。实际上当时后周宗室根本对赵匡胤毫无威胁,但赵匡胤此举不仅可以消弭宗室反抗,也减少自己实力的消耗,甚至于留下不少历史好评。
所以,当时整个后周宗室没有任何实力反抗,孤儿寡母又缺乏支持,只能任由赵匡胤惺惺作态。后周宗室乖乖听话,才能留有性命,否则赵匡胤绝不会手下留情。
赵匡胤的有效镇压
最后,虽说后周宗室无人反抗,却也有朝中大将不服赵匡胤,但这些都被一一化解。
赵匡胤成功以后,朝中李筠和李重进立马起兵平叛。对于李筠,赵匡胤先是派遣石守信,后来又御驾亲征,李筠兵败自杀。李重进是郭威外甥,朝中地位不一般,赵匡胤也是御驾亲征,不久便被平叛。
由此可以说,朝中并非无人反抗赵匡胤,但几乎很快都被赵匡胤镇压下去,有李筠和李重进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估计也再无人敢自取灭亡。而且在五代时期,类似于赵匡胤陈桥兵变的例子数不胜数,百姓和朝廷众人早已习以为常,自然也无那么多的平叛之心。更何况赵匡胤本身确实军事实力出众,一出手就已经震慑文武百官,谁敢不服?
所以,赵匡胤确实能力出众,能够有效镇压所以的敌对势力,估计在整个后周,也只有赵匡胤能够镇住局面。事实也确实如此,赵匡胤后来结束五代乱世,建立大宋。
综上所述,并非后周宗室不反扑,而是它们无能力反扑。赵匡胤假意北上抗敌,实际已经在开封做好万全准备,而且后周宗室孱弱能力有限,大大降低赵匡胤称帝的阻力。再加上赵匡胤本身实力出众,能够有效平叛各种起义,自然是稳如泰山,无人可破。赵匡胤之所以能成功,准备、时机和实力三者缺一不可。
赵匡胤也给后人留下启发,做任何事首先一定要做好准备,再增强自身实力,最后等待有利时机,出其不意先发制人,能够大大提高做事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