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中,关羽败走麦城堪称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而孟达在关羽求救时按兵不动,更是引发了后世的诸多争议与猜测。那么,孟达究竟为何不救关羽呢?
一、孟达与关羽的立场差异及利益冲突
孟达本与法正一同入蜀依附刘璋,后降刘备,奉命与刘封平定上庸等地。关羽则是刘备集团的核心将领,深得刘备信任,镇守荆州重地。二人虽同属蜀汉阵营,但在地位和职责上存在显著差异。
关羽镇守荆州,肩负着北伐中原、扩张蜀汉版图的重任,其地位举足轻重。而孟达和刘封则主要负责镇守上庸等地,保障蜀汉的侧翼安全。从利益角度看,关羽若成功北伐,将进一步巩固其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和威望;而孟达和刘封则更关注自身在上庸地区的统治稳定。
关羽围樊城、襄阳时,向孟达和刘封求救。从军事角度来看,孟达和刘封所部兵力有限,最多万人,留一部分兵力守城,出兵后最多数千人。荆州军团数万人都败于东吴和曹魏联军,孟达和刘封即使出兵,也难以扭转局势。但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和重要将领,其安危关乎蜀汉集团的稳定和声誉。孟达拒绝出兵,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担心出兵救援失败会危及自身在上庸的地位和利益。
二、孟达与刘封的关系恶化及内部矛盾
孟达与刘封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刘封是刘备的义子,在蜀汉集团中地位特殊,行事较为强势。孟达作为降将,虽然有一定的才能和功劳,但在地位上始终无法与刘封相提并论。
在上庸地区,刘封经常侵凌孟达,抢夺他的鼓吹等财物,导致孟达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这种内部矛盾使得孟达对刘封心生怨恨,也对蜀汉集团产生了不满情绪。当关羽求救时,孟达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摆脱刘封和蜀汉集团控制的机会。
如果出兵救援关羽,不仅可能面临巨大的军事风险,还可能进一步加深与刘封的矛盾。而且,关羽若成功获救,刘封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可能会更加稳固,这对孟达来说无疑是不利的。因此,孟达选择拒绝出兵,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地位,避免陷入更被动的局面。
三、孟达对局势的误判及战略短视
孟达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和政治眼光,但在关羽求救这件事上,他出现了严重的误判和战略短视。他没有充分认识到关羽在蜀汉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也没有预料到关羽败亡后会给蜀汉带来的巨大损失。
从当时的局势来看,东吴和曹魏联军已经对荆州形成了合围之势,关羽的处境十分危急。孟达可能认为关羽已经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出兵救援只是徒劳无功。他没有考虑到,即使无法成功救援关羽,出兵救援的行为本身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可以表明蜀汉集团对关羽的支持和对盟友的忠诚。
此外,孟达也没有考虑到自己拒绝出兵救援关羽会带来的后果。关羽败亡后,刘备必然会追究责任,孟达和刘封都难以逃脱干系。孟达为了逃避责任,最终选择了叛逃曹魏。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使他失去了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和声誉,也为他日后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
四、孟达的性格缺陷及投机心理作祟
孟达是一个性格复杂、善于投机的人。他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忠诚度,总是根据局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策略。在关羽求救时,他的投机心理再次作祟。
孟达可能认为,出兵救援关羽风险太大,而拒绝出兵则可以观察局势的发展,寻找更有利的时机。他希望通过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保全自己的利益,甚至谋取更大的发展。然而,他没有意识到,在三国那个动荡的时代,忠诚和信用才是立足之本。
他的投机行为不仅引起了刘备的愤怒和不满,也让其他将领对他产生了不信任。当孟达叛逃曹魏后,虽然一时得到了曹丕的宠爱和重用,但他的投机本性并没有改变。后来,他又受到诸葛亮的招诱,欲反曹魏而归蜀汉,最终被司马懿识破并击杀。
孟达不救关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立场差异、利益冲突、内部矛盾、局势误判、战略短视以及性格缺陷和投机心理,都导致了他做出了这个错误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加速了关羽的败亡,也改变了三国的局势走向,同时也为孟达自己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