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坛的星空中,苏舜钦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留下耀眼的光芒。他不仅是北宋大臣,更是文学革新运动的先驱,以质朴激切的诗文,为北宋文坛注入新的活力,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更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史诗。
出身名门,才俊初露锋芒
苏舜钦出生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名门望族。祖父苏易简官至参知政事,父亲苏耆曾任工部郎中、河东转运使,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自幼聪慧异常的苏舜钦,对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跟随父亲各地游历,在旅途中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也写下了许多颇具名气的文章。
他长相俊美,气度斐然,谈吐不凡,引得天下人仰慕。当时学者写文章多喜欢用对偶句,追求辞藻的华丽,而苏舜钦却与河南的穆修一起,喜好写作古文和诗歌,倡导质朴刚健的文风。他们二人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一时之间,许多才俊之士纷纷追随他们,为北宋文坛的革新埋下了种子。
仕途坎坷,改革浪潮中的牺牲品
景祐元年(1034年),26岁的苏舜钦高中进士,开启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历任蒙城、长垣县令,在地方任职期间,他关心百姓疾苦,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在蒙城县知县任上,他仿效先贤庄子,将县衙后堂命名为“清燕堂”,以表心志。他要求官吏体恤百姓,不得随意缩短规定期限和动刑,对欺压百姓的酷吏和奸商,他坚决予以惩处,深受百姓爱戴。
在政治上,苏舜钦倾向于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苏舜钦因范仲淹的举荐,召试授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然而,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他们开始对改革派进行疯狂的反扑。庆历四年(1044年),进奏院到了年终聚餐的阶段,按照惯例,卖废纸所得费用可用来举办酒会,钱不够再由参会者AA制平摊。这次宴会中,大家叫来歌妓助酒,气氛热烈。王益柔作《傲歌》一首,其中“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的诗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被视为大不敬。太子舍人李定因被苏舜钦拒绝参加宴会而怀恨在心,他将宴会细节告知御史王拱辰。王拱辰是宰相吕夷简的同党,与范仲淹是死对头,他纠集党羽以大不敬的罪名弹劾苏舜钦等人。最终,苏舜钦以“监守自盗”的罪名被罢官为民,这场“进奏院狱”成为庆历新政失败的导火索之一。
隐居苏州,沧浪亭中的诗意人生
仕途受挫的苏舜钦并未一蹶不振,庆历五年(1045年),他南下苏州,以四万贯钱买下了一座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他在沧浪亭中读书、游览山水、与友朋交往,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在沧浪亭中,苏舜钦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他的《沧浪亭记》模仿柳宗元的文章格调和表现方式,融入个人独特体验,反映了自己的心态,把大段议论引入文中,更显出宋人散文特有的理性风格。他的《沧浪静吟》前四句描绘沧浪亭的环境,突出其“静”,营造出澹泊闲静的意境;后四句用典,将诗人遭贬谪但仍能隐居沧浪亭与历史人物的悲惨遭遇相比,表现诗人离实远祸、自得其乐的生活情趣,这首诗写“静中情味”,闲适放旷,写景苍凉,用事愤激,也隐隐流露出他愤恨的情绪。
诗文革新,北宋文坛的开拓者
苏舜钦在诗文革新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他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齐名,时称“苏梅”,是宋诗新风气的开端。他的早期诗作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形成豪犷雄放而超迈横绝的主导艺术风格。例如他的《庆州败》,记叙了宋王朝与西夏战争的失败,痛心疾首地批评了朝廷在边防措施上的松懈和将领的无能;《吴越大旱》则写到饥荒病疠使“死者道路积”,而官府仍无情搜括粮食,驱使丁壮劳力上战场,致使“三丁二丁死,存者亦乏食”,最后以“胡为泥滓中,视此久戚戚。长风卷云阴,倚柂泪横臆”之句,表述了自己内心的痛苦。这些诗作针砭时弊,为国为民,展示出无畏斗争精神与伟岸气势。
后期寄情山水自然景物的诗作,风格幽独闲放,与前期诗作大相径庭。他的写景诗能够客观描写自然景物特征,不带修饰地真实表现自然之美,情感较为委婉,景物描写唯美,其中带有思乡等情感。他还善于运用多重修辞方法,让所抒发的情感浓烈,主观色彩倾向明显,能够让读者深刻地了解到诗人心境,窥探出诗人个性。同时,他将自然景物中的规律看成人生道理,使诗作具有强烈的理趣美和哲理美,具备很强道理,读完能够令人深思。
欧阳修在《苏学士文集序》中说“子美之齿少于予,而予学古文反在其后”,高度推崇他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地位。苏舜钦的文学成就非常大,他倡导的古文运动为之后欧阳修等人领导的文学复古运动打下了基础,对宋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异常显著的贡献。
英年早逝,文坛星陨留遗憾
庆历八年(1048年),苏舜钦上书鸣冤,朝廷为其平反昭雪,复官为湖州长史。然而,命运似乎对他过于残酷,未及赴任,他便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一岁。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文学家,就这样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苏舜钦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在仕途上历经坎坷,却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在文学上勇于创新,为北宋文坛的革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诗文,如同一座座丰碑,矗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他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成为北宋文坛上一段不朽的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