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卒于公元220年,谥号武皇帝,是东汉末年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军阀割据,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曹操胁天子以令诸侯东征西讨先后灭掉了二袁、吕布、马超等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曹操经常以周公、刘邦自比,年轻时候就树立了远大而又矛盾的理想,并在以后的征战岁月中影响了其政策方针实施,使之统一天下伟业受阻。
曹操定位人生理想,立志做周公、刘邦式人物
曹操虽然年轻时期放荡不拘、不修品行,也不研修学业,但是并不妨碍他树立远大理想与抱负,而且早年特别喜爱武艺与兵法,曾著有《魏武注孙子》一书。在《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里有言:“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乔玄非常推崇曹操的才能,认为其能安天下。同时为了曹操名誉积极造势,并为他推荐了许勋,许勋评价其是曹操才能杰出,定能安天下之稀罕人才。当时社会上盛行“曹操欲改朝换代自立为皇帝”,他们两者的恰当评论为他扫除了不当之舆论。公元199年,曹操对自己也做过评价,“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说明了自视甚高。
曹操言行一致,分步努力实现人生理想
曹操定下安邦定天下之理想后,于公元174年举孝廉开始从政,由于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因此第一步走的相当顺利,公元184年,曹操参加平叛黄巾起义,作为武官第一次登场。可见曹操年轻时期就有一腔报国心血,想做一位治国之能臣。公元188年,董卓其乱,邀请曹操加入,但是曹操仍希望为汉室效劳,所以就逃出了洛阳回家乡招兵买马以拒董卓。公元192年,董卓身死,但其部下继续作乱,汉朝政府机关已经无法控制全国形势,袁绍企图另立帝遭曹操抗拒。
公元208年,曹操升为丞相,于是人生理想开始有了微妙的转变。此前曹操一直将周公作为自己最高效法榜样,希望通过自身努力重新助汉室统一天下,但是随着天下大乱,汉王室威信与实力不足以安服天下,于是曹操产生了以刘邦为自己人生榜样,将自己定位乱世之枭雄,是英雄中的英雄。赤壁之战后,这种想法更加明朗,他利用汉室皇帝给全国发号施令,没有将皇帝放在心上。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刘邦式人物,政治上废除丞相制与建立自己的封国,同时,在人才上施行唯才是举,建立忠于自己人才库。
结语
曹操在盛年即实现了个人理想,将周公与刘邦的形象挪移到自己身上,不仅成为治国之能臣,而且成为乱世之枭雄。在人才制度求贤若渴,为践行自己人生理想而到处网络豪杰俊才。二个理想结合既阻碍了其统一中国步伐,同时又为其建立霸业提供了思想条件,影响到了汉末政治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