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戏曲中的净角分类是怎样的

作者:Marshall2022-06-20      来源:爱上历史

“净”是一种戏剧用语,京剧的净,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不同于一般、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

戏剧净角

宋元南戏和北杂剧始用净的名目,一般认为是从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宋杂剧、金院本的副净是以插科打诨、滑稽调笑为特征的喜剧脚色。南戏和北杂剧的净,一方面继承了副净的喜剧表演传统,同时也开始向表现正剧人物转化,因而出现了分化的趋势。

它们实际上已包容着这两种不同表演风格的人物形象:一类是喜剧性的,其中大量的是被批判或被嘲讽的反面人物,如南戏《小孙屠》的朱令史、《琵琶记》的拐儿,杂剧中的许多权豪势要、贪官污吏、流氓泼皮等,表演上带有浓厚的滑稽调笑成分;正面人物的喜剧色彩则常常表现为性格的幽默和诙谐,如南戏《荆钗记》的邓谦、杂剧《风雨象生货郎旦》的货郎张?古。除此之外,不少场合还留有副净的单纯插科打诨的痕迹。

另一类是正剧性的,包括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正面人物如杂剧《尉迟恭单鞭夺槊》的尉迟恭、《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的李得(即李逵);反面人物如杂剧《赵氏孤儿大报雠(仇)》的屠岸贾、《庞涓夜走马陵道》的庞涓,南戏《荆钗记》的万俟?、《拜月亭记》的聂古丞相等。

这些人物虽然都由净扮,但已排除了滑稽调笑的成分,并且开创了运用特殊造型手段以塑造人物形象的先例,如《单鞭夺槊》对尉迟恭的描述:“若非真武临凡世,便应黑煞下天台”,“则听的语如钟,喝一声响亮春雷动”,说明尉迟恭的形象要勾黑脸,用宏亮的宽嗓。

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品创造了大批具有独特性格气质的人物形象,有的呜咽叱咤、气势磅礴(如《千金记》的项羽、《宵光剑》的铁勒奴),有的诡谲奸诈、凶残暴戾(如《鸣凤记》的严嵩、《精忠记》的秦桧、《红梅记》的贾似道),都要求在形象塑造上有鲜明的表现。

传奇作品中还有很多与北杂剧一脉相承、同样具有独特气质的人物如关羽、张飞、包拯、李逵等,原来因受杂剧“一人主唱”形式的限制,只能由正末或外扮演,为了突出其性格气质的特点,也要求在表演的性格化程度上有所提高。

这两类人物形象推动了净的表演在前人开创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王载扬《菊庄新话》记清初“村优净色”陈明智的事迹时提到:“凡为净者,类必宏嗓、蔚跂者为之。”陈明智演《千金记》的项羽,“蘸粉墨为黑面”,“振臂登场,龙跳虎跃”,“耸喉高歌,声出钲鼓铙角上”(焦循《剧说》),就反映了这一时期净行表演的崭新面貌。

到清代中叶昆山腔表演艺术发展的成熟期,净扮的人物范围及其艺术特点渐趋稳定,净、丑明确分工,形成了大面(净)、二面(副或付)、三面(丑)三个行当。(见《扬州画舫录》)大面的出现标志着净的正剧化,喜剧性人物则归入付和丑扮,大面中又有红面、黑面和白面之分。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大面演员周德敷“以红、黑面,笑、叫、跳擅场。笑如《宵光剑》铁勒奴,叫如《千金记》楚霸王,跳如《西川图》张将军”;白面演员马文观以扮演《鸣凤记·河套》的严嵩、《荆钗记·参相》的万俟?等擅场,并把白面的特点概括为“声音气局,必极其胜,沉雄之气寓于嬉笑怒骂者,均于粉光中透出”,据此可知大面扮演的人物类型及其表演特色。

与昆山腔同时流传的弋阳诸腔的净,由于传奇剧本可以互相改调而歌,在艺术交流中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道路,并以黑面形象的独特创造与昆山腔的净脚表演相媲美。花部勃兴后,特别是京剧形成以后,对净的表演艺术进行了更多的磨练和提高,扮演人物的范围不断扩大,艺术上更为丰富和圆熟,这又引起了净脚内部各行脚色的新的分化和融合,繁衍出众多的分支。

主要分类

由于各个剧种的分行方法和习惯不尽相同,因而在具体名目上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现象,如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艺术、技术特点,大致可归纳为大花脸和二花脸两大支系;二花脸中又有武花脸、油花脸等若干分支:

大花脸以唱功为主。京剧又称铜锤或黑头,即因《龙凤阁》的徐延昭常常手捧御赐铜锤、包拯须勾黑色脸谱,两者都以唱功为主而得此名,后来成为多数剧种对唱功花脸的别称。扮演的人物尚有《草桥关》的铫(姚)期、《御果园》的尉迟恭、《将相和》的廉颇等,多为朝廷重臣,故造型上以气度恢宏取胜;唱、念、做派要求雄浑、凝重。大花脸在很多剧种中称净或正净、大净。

二花脸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故京剧又称架子花脸。汉、粤、湘剧等称杂。多扮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盗御马》的窦尔墩、《取洛阳》的马武以及鲁智深、张飞、李逵等。唱念中有时夹用炸音,以点染特定人物的威势和性格的刚烈。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历史上三国时经济发达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