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顾成以独特的军事才能与政治智慧,成为跨越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朝的传奇人物。他既是朱元璋帐前“以勇选为亲兵”的猛将,又是朱棣靖难之役中“泣而受命”的关键降将,更以镇守贵州二十余载的功绩,奠定了西南边疆的稳定根基。其人生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明初军事史与政治博弈录。
一、从亲兵到战将:朱元璋麾下的崛起之路
顾成(1330-1414)出身扬州船夫世家,自幼“少魁岸,膂力绝人”,善使马槊,因拒绝张士诚招揽而投奔朱元璋。至正十五年(1355年),他以亲兵身份随朱元璋渡江,在攻打镇江的战役中,率十勇士潜入城内被俘,却挣断绑缚、夺刀杀敌,最终反败为胜。此战后,朱元璋赞其“勇而好谋”,赐百户之职。
此后,顾成随徐达、傅友德南征北战:
洪武四年(1371年):伐蜀战役中,攻克罗江,生擒元帅以下二十余人,改任成都后卫;
洪武十四年(1381年):征云南时任前锋,首克普定,以百人之力击退数万敌军,获朱元璋“龙衣金带”赏赐;
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任征南将军,平定水西叛乱,斩酋长居宗、必登,威震西南。
至洪武末年,顾成已累官至右军都督佥事,成为明朝西南边疆的定海神针。
二、靖难之役的抉择:七旬老将的生死博弈
建文元年(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顾成以左军都督身份随耿炳文北上御敌。真定之战中,南军惨败,顾成被俘。面对朱棣“岂非皇考之灵以尔授我乎”的质问,这位七旬老将的选择,既关乎个人生死,更牵动家族命运。
降朱棣的深层动因:
政治庇护:朱棣以“先帝旧人”相称,并遣其辅佐世子朱高炽守北平,赋予政治信任;
家族存续:顾成长子顾统因父降燕被建文帝处死,其余五子亦遭屠戮,唯长孙顾兴祖逃亡。投降实为保全家族血脉的无奈之举;
军事价值:顾成熟知西南地形与土司势力,对朱棣统一全国具有战略意义。
在北平城防战中,顾成“防御、调度一听于成”,助朱高炽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围攻,为朱棣回师解围争取关键时间。此役后,朱棣赞其“国之宿将”,封镇远侯,赐铁券丹书。
三、西南边疆的守护者:改土归流的先驱
朱棣即位后,顾成再镇贵州,开启其人生最辉煌的篇章:
平定土司叛乱:永乐八年(1410年),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争斗,顾成率军压境,擒二田赴京,终结田氏八百年统治;
推动改土归流:永乐十一年(1413年),朱棣废除思州、思南二宣慰司,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顾成成为“改土归流”的首位实践者;
威震南中:屡平播州、都匀蛮族叛乱,当地百姓“为其立生祠”,朱棣誉其“勇而好谋”。
顾成治黔期间,采取“诛其渠魁,抚绥余众”的策略,既维护中央权威,又减少民族冲突。其设立的镇远、铜仁等八府,为贵州建省奠定行政基础,使西南边疆从“土流并治”逐步转向流官统治。
四、历史评价的双重镜像:忠奸之间的争议
顾成的结局堪称明初功臣中的异数。永乐十二年(1414年),他以八十五岁高龄病逝于贵阳,追封夏国公,谥“武毅”,子孙世袭镇远侯爵位达八世九代。然而,后世对其评价存在争议:
张廷玉《明史》:称其“一遇燕兵,或引却南奔,或身遭俘馘”,但“成祖弃瑕录旧,均列茅土”,暗讽其功过相抵;
杨士奇《神道碑铭》:赞其“自少壮履行阵,奋勇无前……深于筹略,料敌制变”,强调其军事才能;
民间记忆:贵州百姓为其立生祠,称其“威震南中,保境安民”。
这种争议,实则反映了明初政治生态的复杂性:顾成既是朱元璋开国的功臣,又是朱棣靖难的“贰臣”,其忠诚与妥协的双重性,恰是乱世中生存智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