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明朝

《永乐大典》为什么失传

作者:Marshall2022-07-02      来源:爱上历史

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下诏编撰的“百家之书”书稿正式成型,朱棣亲自作序一篇并命名为《永乐大典》。第二年,誊抄工作全部完成,至此《永乐大典》正文22877卷,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由两千多文臣前后耗时4年,一笔一划的书写才将这项工作全部完成。

此书抄录了先秦至明初的各类书籍,让我国从古至今的许多佚文秘典能够保存流传下来,是我国古代规模空前的大型类书,被称为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籍七、八千种,而且内容保持一致,没有任何修改,和清朝有过删改古书内容,收书3000多种的《四库全书》不同,《永乐大典》才是真正有学术研究价值的古籍,是十分罕见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到了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时候,紫禁城发生了一起大火,嘉靖帝朱厚熜一夜未眠指挥抢救《永乐大典》,处理完大火,朱厚熜连忙下诏,命张居正监督书手109人,每人日钞三纸,严格按照正本的字体、规格,每一册誊抄完毕,都要在后面记录誊抄的监督官员、誊抄人员的职务、姓名,耗时六年,才完成誊抄《永乐大典》副本的工作。

明朝灭亡时,《永乐大典》正本不知所踪,到乾隆年间,副本剩9677册,之后又接连散失。尤其是到了咸丰光绪年间,英法联军和后来的八国联军对紫禁城的抢光烧光政策,让大典所剩无几。新中国成立以后经多方搜集,国内仅存217册,加上从国外征集的部分复制本,共剩795卷。虽然《永乐大典》的副本残本从此能得到保存,但和原本的22877卷相比,数量已经仅剩百分之四了。

让人感到疑惑的是,所有搜集到的《永乐大典》都是嘉靖年间的副本,那一本明成祖朱棣亲笔签名的正本哪去了呢?

关于正本的去向有几种说法,其一认为是被嘉靖帝朱厚熜下令将书当成陪葬物品了。在明朝有殉葬书籍的传统,而朱厚熜对此书如此重视和喜爱,用于陪葬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可是经过现代先进技术探测,嘉靖帝的永陵里面积水严重,如果挖掘无法保证能使里面陪葬物品完善留存,所以这个说法到现在还无法证实,随着技术的发展,等到嘉靖帝陪葬物品重见天日的那天,《永乐大典》正本是否存在于永陵才能真相大白。

其二认为是毁于清朝嘉庆年间的乾清宫大火。清朝嘉庆二年乾清宫发生了一场大火,把乾清宫烧毁得所剩无几化为灰烬,乾清宫是宫廷书画贮藏最为集中的场所,而其中藏品几乎被毁,据《石经考文提要》记载:“嘉庆二年,乾清宫毁于火。”

乾隆元年进士全祖望对《永乐大典》在清朝时期的事迹尚有记载,全祖望是乾隆初年的翰林院庶吉士,曾在翰林府中找到《永乐大典》副本,他如获至宝,饱览当中一些罕见的书籍,还抄写了经、史、志乘、氏族、艺文等五个方面的孤本书籍,所以他对《永乐大典》是很熟悉的,根据他的记载,《永乐大典》的正本在顺治时还在乾清宫里,乾隆时期也应该还在乾清宫中。

至此,关于《永乐大典》正本下落目前还不能确定的,这本承载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的典籍就此消失了几个世纪。如果没有这本书,很多的古籍无法流传下来,比如《旧唐书》、《资治通鉴续编》等重要史籍,这些史籍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就已经是失传的了,直到清朝时才被人从《永乐大典》副本里抄录出来,才能流传到今天,所以说,完整版《永乐大典》的消失,带走的是不可估量的历史财富,期待它去向的谜团终有一天能解开。

朱棣

上一个: 明朝服饰之锦衣卫服饰:中国古代最帅公务员制服

下一个: 朱祁镇在瓦剌人缘很好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