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6年,帖木儿后裔巴布尔在帕尼帕特战役中击败德里苏丹国,建立了横跨南亚次大陆的莫卧儿帝国。这个融合波斯文化与印度传统的帝国,在17世纪中叶达到鼎盛,疆域从喀布尔延伸至卡维里河,人口突破2亿,成为当时世界最富庶的文明之一。然而,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却在19世纪中叶轰然倒塌,其灭亡过程折射出传统王朝在现代化冲击下的脆弱性。
一、奥朗则布时代:帝国盛极而衰的转折点
奥朗则布(1658-1707年在位)通过铁腕统治将帝国疆域推向极致,却埋下了灭亡的种子。他废除阿克巴时代的宗教宽容政策,恢复对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强拆神庙改建清真寺,引发拉杰普特人、锡克教徒和马拉塔人的持续反抗。其中,马拉塔人建立的军事联盟控制了印度半岛三分之二土地,迫使莫卧儿军队陷入长期消耗战。
经济层面,奥朗则布的南征耗资巨大。为维持每年200万卢比的军费,他大幅提高土地税,将税率从收入的1/3提升至1/2,导致恒河平原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同时,贾吉尔达尔(封建领主)制度崩溃,全国8210个领地中,63%出现继承纠纷,地方割据势力趁机坐大。
二、18世纪:殖民者与本土势力的双重绞杀
奥朗则布死后,帝国陷入“总督战争”的泥潭。1739年,波斯纳迪尔沙洗劫德里,掠走孔雀王座和沙贾汗的孔雀宝钻;1761年,阿富汗人又在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中歼灭马拉塔主力,彻底瓦解了印度本土抵抗力量。与此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启“分而治之”策略:
经济渗透:通过《孟加拉管理法案》(1773年)确立税收垄断,到18世纪末控制印度75%的纺织品出口。
军事征服:1799年击败迈索尔苏丹,1818年吞并马拉塔联盟,1849年并吞旁遮普,完成对印度的军事包围。
政治瓦解:扶持傀儡皇帝,1803年迫使沙阿拉姆二世签署《德里条约》,剥夺其行政权,仅保留宗教仪式职能。
三、1857年大起义:最后的回光返照
1857年,印度士兵因使用涂有猪油的恩菲尔德步枪弹药引发“涂油子弹事件”,这场看似偶然的冲突迅速演变为全民族反英起义。起义者拥立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领袖,短期内控制了德里、坎普尔等战略要地。然而,这场起义暴露了帝国深层次的矛盾:
军事落后:莫卧儿军队仍依赖战象和火绳枪,而英军已装备后膛来复枪和阿姆斯特朗炮。
财政崩溃:国库黄金储备从17世纪初的6000万卢比降至1857年的300万卢比,连士兵军饷都无法支付。
统治合法性丧失:起义军中仅11%的王公支持皇帝,多数人更倾向于建立共和制或锡克教国家。
1858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巴哈杜尔·沙二世被流放缅甸仰光,其家族成员或被处决或沦为贫民。维多利亚女王在1876年加冕“印度女皇”,正式宣告莫卧儿帝国的法律灭亡。
四、帝国灭亡的深层逻辑
莫卧儿帝国的崩溃,本质上是前现代化政治体系与工业化殖民势力的碰撞。其宗教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封建土地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而中央集权的脆弱性又使其无法应对外部冲击。当英国用铁路、电报和蒸汽船重构印度经济时,莫卧儿统治者仍沉迷于象牙宝座和珍珠华盖的象征权力,这种认知鸿沟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必然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