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接下来历史资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实力逐渐变强,到了战国末期,天下已经形成一强六弱的格局。在秦国数百年的历史中,非常热衷聘请外来人,特别是有名的丞相,几乎九成都非秦人,比如商鞅、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等人。特别是到了战国末期,秦国成为人才市场中最活跃的地区。
但是到了嬴政时期,秦国吸纳人才的用人制度遭到重挫。原来,随着天下格局的演变,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秦国要想进入中原征讨六国,最好的行军路线就是崤函通道。而实力孱弱的韩国恰好又控制着这条通道,自然成为秦国第一个攻打的目标。事实上,秦国灭六国的顺序中,韩国就是第一位。
为了拖延秦国的进攻,韩国实施了“疲秦计划”。当时秦国水患严重,粮食收成总是不理想。于是韩国派出水利专家郑国来游说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将秦国的人力和物力都放在郑国渠上。没想到的是,郑国虽然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利专家,但是作为间谍却很失败,不久就被人发现了。《史记》有记载,“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秦国宗室大臣对来自诸侯国的官员素有私怨,因为他们抢夺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间谍事件暴露后,秦国宗室大臣借题发挥,说来自诸侯各国来侍奉秦国的人,目的都不单纯,大多是受到他们国君的指使,到秦国来挑拨离间的。嬴政一时愤怒,不管是不是间谍,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客卿,李斯也在这份名单之中。
李斯到秦国之后,很快得到吕不韦的器重,任命他为侍卫官。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李斯遇到了嬴政,他趁机进言:如今秦国实力强大,大王又圣明贤德,消灭六国犹如扫除灶台上的灰尘一样容易,实现天下一统。如果不赶快下手,等到六国再强大起来,相互联合订立合纵的盟约,到时候就很难吞并它们了。嬴政觉得有道理,任命李斯为长史,后提拔为客卿。
刚刚受到重用,就要被驱逐走,李斯当然不愿意。在被勒令出境之前,李斯冒险给嬴政写了一封信,劝谏他收回逐客令,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谏逐客书》。讲述了从秦穆公以来客卿的历史作用,说明秦国如果没有客卿的辅助未必能强大的道理,最后围绕“大一统”的目标立论,说明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最后,嬴政被打动了,收回了逐客令,并任命李斯为廷尉。
如果嬴政没有采纳李斯的建议,依然驱逐全部客卿,秦国或许也可以统一天下,但肯定与历史上不同,而且变数更大。最关键的是,郑国渠和都江堰、灵渠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它改变了关中农业的面貌,使得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赢得了“天府之国”的美名。如果没有郑国渠,秦国就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能不能统一六国将成为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