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万物一体之仁的思想含义

作者:Marshall2022-06-03      来源:爱上历史

万物一体之仁说,是与王阳明的"明德、亲民"说相联系和相贯通的;是他把致良知的哲学扩展到社会政治层面,并与《大学》的政治伦理学说结合在一起而成的。

他的万物一体之仁说的意义,在于强调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人心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人的良知也是草木瓦有的良知。

按照他的这个说法,圣人之心便应以天下万物为一体,每一个人都应将自己的良知是非推广到天下,如此便能救社会于水火之中。

发展历程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以知行合一为基本方法论,“龙场悟道”、“庐陵卧治”、“滁州讲学”、“南京讲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叛乱”是阳明先生心学发展的一些重要阶段,在这些阶段当中都可以看到“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和运用的实际效果。

“龙场悟道“时期,阳明在当时所谓的”蛮夷之地“仍然积极主动与当地民众交流,教给他们一些从京师和江南地区带去的技术,与当地民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担任庐陵县知事时期,阳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以调解代替诉讼,推行仁政。在处理火灾、疫病、减免税负、教化民风等方面并举,未担任地方官的阳明,却给当地创造了一派全新的气象。

在滁州担任太仆寺少卿、南京担任鸿胪寺卿期间,以讲学、教化民众为主带动了民风、培养了团队,也让更多的各界人士理解和接受学术主张、团结更多的协同力量,为后期施展雄才大略奠定了基础。

南赣剿匪和平定宁王叛乱期间,王阳明更是以”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将事功发挥到了极致。平定宁王一役,更是先孤身犯险,后”以万余乌合之兵,破十万强寇“,赢得”大明军神“的赞誉。

虽然在此之前完全没有领军打仗的经验,但阳明每次领兵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不仅在于谋略,更是他从多个维度整合资源、凝聚民众、调度力量的效果直观体现。

凡阳明用兵,以仁义为本,文武兼备,法度严明,挥师所向,只惩治首恶,随者从宽,剿抚结合,大胆任用降将,甚至在起兵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降卒可以耕种的土地。

战后的重建等也是阳明征战的特点和亮点,深得民心,甚至在匪军、叛军中也拥有极高的声望。

所以可以说,阳明先生领军打仗的宏大视野、周到考量,以及造福民众为本、考虑到方方面面、动员一切力量的“万物一体之仁”的格局和能量,是匪军和叛军完全不具备的,他们的失败当然就难以避免。

持有”万物一体之仁“的理念,看世界和与世界互动一定是多维度和系统性的。因此阳明在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面对极端复杂的各种危局的时候,能够不偏不倚,动转得势,不仅是因为内心强大”此心不动“,更是”万物一体之仁“的知与行赢得的局面。

晚年讲学文脉归宗

阳明先生提出“致良知”作为心学的核心理念之后,又特别地强调”万物一体“。在《王阳明全集》中王阳明年谱有这样的记载:

盖环坐而听者三百余人。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至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

阳明晚年在故乡绍兴讲学六载,当时讲学的规模和深度都超过了历史上的孔子,而在《传习录》中有记载一位”南太守“,就是当时在绍兴任职的南大吉。

南大吉作为王阳明虔诚的学生,积极践行其主张,师生学政相长。南大吉不仅兴办稽山、阳明两大书院,还组织疏浚河道造福民生。而阳明在此阶段留下三大名篇《稽山尊经阁记》、《亲民堂记》、《浚河记》,是研究心学圆满成熟阶段最值得关注的文献资料。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鹏魔王是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