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后伤重不治,驾崩于长安长乐宫。然而,这位开国皇帝的遗体并未立即入土为安——其妻吕雉以惠帝刘盈年幼为由,下令“四日不发丧”,与心腹审食其密谋诛杀开国功臣。这场持续四天的权力真空期,不仅暴露了吕雉对军权的极度焦虑,更折射出汉初刘氏与吕氏集团的核心矛盾。
一、秘不发丧:权力真空期的密室政治
根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去世后,吕雉并未遵循“国丧”礼仪,反而封锁消息,与审食其密谋“尽诛诸将”。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是吕雉对军权失控的深层恐惧。
刘吕矛盾的积累
刘邦晚年已意识到吕氏势力在军中的渗透。其妹夫樊哙作为吕氏家族在军中的最后底牌,被刘邦临终前派陈平、周勃秘密处决。而韩信、彭越等异姓王的覆灭,虽由刘邦主导,但吕后均深度参与,甚至直接动手(如骗杀韩信)。这种血腥清洗使吕雉深信:唯有彻底铲除功臣集团,才能确保吕氏权力。
惠帝年幼的困境
刘盈继位时年仅16岁,且性格软弱。吕雉认为,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将领“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她试图效仿刘邦诛杀异姓王的手段,通过一次性清洗巩固权力。
二、诛将计划:一场险些引发内战的阴谋
吕雉的计划堪称疯狂:她打算以“皇帝病重托孤”为由,将陈平、灌婴、周勃等统兵大将召入宫中,设伏诛杀。这一计划若成功,汉军将失去核心指挥层,但吕雉显然低估了功臣集团的反抗能力。
郦商的致命劝谏
曲周侯郦商得知密谋后,通过审食其向吕雉进言:“陈平、灌婴拥兵十万驻荥阳,樊哙、周勃率二十万大军平定燕代。若闻诸将被杀,必联合反攻关中,届时‘大臣内叛,诸侯外反’,汉室将倾。”这一分析直指吕雉计划的致命漏洞:功臣集团掌握的兵力远超中央,且分散于各地,一旦反叛,中央无法迅速镇压。
权力博弈的妥协
面对郦商的威胁,吕雉被迫放弃诛将计划,转而采取“发丧+大赦”的缓和策略。她为刘邦举行隆重葬礼,将其葬于长陵,并大赦天下以稳定人心。这一妥协虽避免了内战,却为日后吕氏专权埋下伏笔。
三、权力清洗的延续:从诛将到诛刘
秘不发丧事件后,吕雉的权力焦虑并未消除,反而通过更残酷的手段巩固地位。
戚夫人与刘如意的悲剧
吕雉对戚夫人母子的报复,本质是权力斗争的延续。戚夫人曾怂恿刘邦废黜刘盈,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这直接威胁吕雉的母后地位。刘邦死后,吕雉先囚禁戚夫人,令其舂米劳役,后毒杀刘如意,最终将戚夫人制成“人彘”(砍断手足、挖眼熏耳、灌哑药)。这一暴行虽遭惠帝谴责,却彻底震慑了反对势力。
吕氏封王的试探
惠帝死后,吕雉临朝称制,打破“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封侄吕台、吕产、吕禄为王,并控制南北军(京城警卫部队)。这一举动虽遭王陵等老臣反对,却通过提拔亲信、废除苛法(如夷三族罪、妖言令)稳定了民心,为其专权创造条件。
四、历史回响:秘不发丧的深层影响
吕雉的秘不发丧事件,不仅是个人权力欲的爆发,更是汉初政治格局的缩影。
军权与皇权的永恒矛盾
事件暴露了汉初“强枝弱干”的隐患:功臣集团掌握的兵力远超中央,皇帝需通过联姻、分权等方式制衡。吕雉试图以极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却反而加剧了矛盾。
外戚专权的开端
吕雉的专权模式被后世效仿,如武则天称帝、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但吕氏集团的失败(吕后死后被周勃、陈平篡权)也证明:在宗法社会,外戚专权缺乏合法性,终难持久。
权力过渡的制度化探索
刘邦临终前与吕后的对话(如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的丞相继承顺序),体现其对权力平稳过渡的尝试。然而,吕雉的秘不发丧事件表明,仅靠个人安排无法解决制度缺陷,需通过更完善的官僚体系与法律约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