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孙峻是一个极具影响力却又充满争议的人物。他凭借着家族背景与自身能力,在吴国官场中一路攀升,最终掌握大权,其官职的变迁见证了他在吴国政治舞台上的崛起与专权。
早期官职:初露锋芒的武卫都尉与侍中
孙峻(219年 - 256年10月19日),字子远,吴郡富春(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三国时期吴国宗室大臣。他年少时便展现出骁勇果敢、精明强干的特质。孙权晚年时,孙峻开始崭露头角,升任武卫都尉,并兼任侍中。
武卫都尉这一官职在三国时期主要负责宫廷的警卫工作,是保障皇帝安全的重要力量。孙峻担任此职,说明他得到了孙权的信任,被委以守护宫廷的重任。而侍中作为皇帝的近臣,常伴皇帝左右,参与机要事务的讨论与决策。孙峻兼任侍中,使他能够更直接地接触政治核心,了解国家大事,为他日后的政治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孙峻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家族背景,在吴国官场中逐渐站稳脚跟,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辅政重臣:武卫将军与都乡侯
孙权病危时,孙峻受命与诸葛恪、滕胤共同辅政。这一任命使得孙峻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被封为武卫将军,按照惯例主管宿卫,负责宫廷的安全保卫工作,这是对皇帝安全至关重要的一环,也体现了孙权对他的信任。同时,他还被封为都乡侯,侯爵的封赐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意味着他拥有了相应的封地和食邑,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权臣之路:丞相、大将军与富春侯
建兴二年(253年),孙峻设计诛杀政敌诸葛恪,从此开始掌握吴国大权。他先是被拜为丞相,丞相在古代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位高权重,总揽朝政。孙峻担任丞相后,全面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权力极大。
随后,他又被拜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进封富春侯。大将军是军队中的最高将领,掌握着国家的军事大权,都督中外诸军事则赋予了他对全国军事力量的指挥权,假节更是让他拥有了代表皇帝行使权力的象征。富春侯的封号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地位,使他成为吴国政治和军事领域的核心人物。
掌权后,孙峻大肆残害宗亲大臣,其专权行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但他凭借着手中的权力,对反对者进行残酷打压,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征伐与权力延续:征伐中的权力巩固与后事托付
太平元年(256年),孙峻率军征伐魏国。在征伐过程中,他或许因长期操劳政务与军事,又或许因内心恐惧与压力,身体逐渐不堪重负。在征伐途中,他借口心口疼痛离去,最终因惊惧发病而死,时年三十八岁。
官职背后的权力博弈
孙峻的官职变迁,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吴国政治权力博弈的结果。孙权晚年,吴国朝政逐渐陷入混乱,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二宫之争”使得朝廷内部分裂。孙峻凭借着家族背景(他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和自身的政治手腕,在权力斗争中脱颖而出。
他先是与诸葛恪共同辅政,但在掌握大权后,逐渐暴露出其残暴专权的本性。他大肆残害宗亲大臣,排挤异己,使得吴国朝政陷入混乱。他的官职晋升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身后之事:族籍除名与历史评价
孙峻在太平元年(256年)征伐魏国时因病去世,时年三十八岁。他将后事托付给了堂弟孙綝。然而,他的专权行为引起了吴景帝孙休的强烈不满。景帝孙休在位时,孙綝被诛杀,孙峻、孙綝兄弟被孙休下诏从族谱上除名,改称故峻、故綝。孙峻的坟墓被刨开,殉葬的印章绶带被没收,棺椁被削薄后重新安葬。孙休又耻于与孙峻、孙綝同族,将二人族籍从族谱中削除,称之为“故峻、故綝”。
尽管孙峻在历史上留下了诸多负面评价,但他的官职变迁无疑反映了他在吴国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从武卫都尉到丞相、大将军,他的官职之路是权力斗争与家族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他的一生,既展现了在乱世中凭借能力与手段崛起的一面,也揭示了权力专制带来的种种弊端。孙峻的官职之路,是三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生动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