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吕后以手段狠辣著称,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赵王如意被毒杀等事件,均彰显其政治斗争中的残酷无情。然而,面对曾多次公开反对自己、甚至阻碍其诛杀赵王如意计划的周昌,吕后却始终未下杀手。这一反常举动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逻辑。
一、救命之恩:废太子风波中的关键力挺
周昌与吕后的渊源可追溯至汉高祖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吕后之子)的关键时刻。据《史记》记载,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曾多次动议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引发朝堂震动。时任御史大夫的周昌在朝堂上激烈反对,甚至因口吃而急得结结巴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番直谏虽显笨拙,却掷地有声,令刘邦哑口无言。
更戏剧性的是,吕后当时正躲在朝堂东厢偷听,得知周昌力保太子后,竟当面向其下跪致谢:“若非您,太子几乎被废!”这一跪,不仅是对周昌的感激,更是对其政治立场的明确认可。从权力逻辑看,周昌的坚持为吕后母子保住了皇位,堪称其政治生涯的“救命恩人”。若吕后诛杀周昌,无异于否定自己登基的合法性,更会寒了老臣们的心。
二、同乡情谊与朝堂威望:杀周昌的代价过高
周昌与吕后均为沛县人,同乡情谊在汉代政治中具有特殊意义。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多来自沛县,这种地域纽带强化了群体认同感。吕后虽以铁腕著称,但并非完全不顾人情。周昌作为沛县元老,在朝中威望极高,连萧何、曹参等重臣都对其敬畏三分。若吕后贸然诛杀周昌,势必引发老臣群体的反弹,甚至可能动摇其统治基础。
此外,周昌的“刚直”性格也使其成为朝堂上的特殊存在。他敢于当面斥责刘邦为“桀纣之主”,却因耿直无私而深受敬重。吕后深知,周昌的反对源于对汉室江山的忠诚,而非个人私怨。若杀之,反会坐实自己“残害忠良”的恶名,与她试图塑造的“稳定朝局”形象相悖。
三、权力制衡:周昌的“无用”与吕后的算计
刘邦临终前,为保护赵王如意,特意任命周昌为赵国相国。这一安排看似矛盾——周昌曾力保太子刘盈,如今却成为赵王护盾。但刘邦的逻辑在于:周昌的耿直和威望能形成双重保障——既可防止吕后轻易对赵王下手,又能避免赵王势力坐大威胁中央。
吕后对此心知肚明。她多次召赵王入京,均被周昌以“生病”为由推脱。若直接对周昌动手,势必引发赵国叛乱,甚至可能激化刘氏宗亲与吕氏集团的矛盾。因此,吕后选择“调虎离山”:先召周昌入京,再对赵王下手。这一策略既削弱了赵王的保护力量,又避免了与周昌的直接冲突。
四、人性羁绊:吕后的矛盾与妥协
尽管吕后以政治理性著称,但其行为中仍不乏人性色彩。周昌曾是她母子危难时的支持者,这种情感纽带难以完全割裂。当周昌被召入京后,吕后虽严厉斥责他“不帮自己却帮戚夫人”,却未进一步迫害。这种“骂而不杀”的态度,既是对周昌的警告,也是对其历史功绩的隐性承认。
此外,吕后也需考虑儿子汉惠帝刘盈的感受。刘盈性格仁弱,对母亲残害戚夫人母子深感愧疚。若吕后再杀周昌,无疑会加剧母子间的裂痕。保持周昌的性命,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刘盈心理的安抚。
五、历史回响:周昌的结局与吕后的政治遗产
周昌最终因未能保护赵王如意而自责,辞官归隐,三年后郁郁而终。他的结局,既是个人忠诚与政治现实的冲突,也是汉代权力过渡期复杂性的缩影。吕后未杀周昌,既保全了政治理性,也留下了人性温度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