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影视剧中,经常听到丞相宰相这样的称呼,那么丞相与宰相有什么区别呢?两种官职一字之差,是不是同一职位呢,一起来看看关于丞相与宰相的相关记载。“丞相”在古代是一种官名用来辅佐皇帝,处理各种各样的政务,号称“百官之长。”“宰”的意思是主宰,“相”代表相礼之人。说白了就是辅佐的意思,比如官员辅佐君王,管家辅佐主人等。
丞相的由来
“丞相”在古代是一种官名用来辅佐皇帝,处理各种各样的政务,号称“百官之长。”丞相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根据《说文解字》记载:“丞”代表奉承,“相”代表省视。”用今天的意思解释就是仔细看的意思。先秦时期并没有丞相职位,却有相国职位。秦二世时期新增丞相职位,左中右丞相和相国同时存在。
公元309年,秦武王“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虽然丞相位高权重,但依然是相国的助手。汉哀帝元寿二年,改丞相为大司徒。这段时间持续了三百多年,这一时期是丞相官职持续最久的阶段。三国时期,丞相的权力达到巅峰,比如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独揽大权,刘禅看到诸葛亮都尊称为相父。在杜甫所作的《属相》中曾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时期,由于朱元璋想独揽大权,精心策划了一场废除丞相的阴谋。
公元1380年,因胡惟庸案朱元璋彻底废除丞相职位,同时朱元璋还废除中书省,并且强调:“以后嗣君不许立丞相。”此后,明朝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绝后的加强。在此之前,丞相已经存在一千六多年。
宰相的由来
“宰”的意思是主宰,“相”代表相礼之人。说白了就是辅佐的意思,比如官员辅佐君王,管家辅佐主人等。宰相的地位和具体官职多达几十种,历代都有所不同。比如太宰、相国、尚书令、中书令、军机大臣等。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太宰、太师等称呼。宰相作为一个笼统的称呼,其实是可以全部包括在内。
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丞相”和“宰相”仅仅是一个字的差别,但是含义却大不相同。丞相指的是具体职位,宰相仅仅是一个统称,宰相的范围更加广泛。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比如在朱元璋废除丞相前,皇帝身边重要的官职都可以称为宰相。胡惟庸案后,丞相职位虽然被废除,但是朱元璋设立内阁大学士来辅佐皇帝,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职位。
明朝灭亡后,清朝走进历史的舞台。清朝沿用了明朝的官职制度,也没有设立丞相,但是却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办公的官员都可以称为宰相。比如康熙时期的军机大臣鄂尔泰、张庭玉,乾隆时期的阿桂、和珅等,都属于宰相的范围之内。
通俗一点来说,谁能辅佐皇帝,谁占据重要的位置,谁就是宰相。丞相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