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止观说的由来与作用

作者:Marshall2022-06-06      来源:爱上历史

隋朝当时的佛教其中最兴盛的天台宗主张止观说,止观又称为寂照、明静,主张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专注于特定对象,并产生对于该对象的正智慧。

止,梵文Samatha(音译“奢摩他”)的意译,亦译为“止寂”或“禅定”等。观,即智慧。止观是禅定和智慧的并称,乃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

概念

即禅定(止)、智慧(观)的合称。指抑制心里因俗念而产生的妄想,使心保持平静、稳定,以集中心思去观察和思维,达到佛教的智慧境地。

解读

佛教气功术语。“止、即停止,停心止妄,降伏烦恼;“观”即观达,观察妄惑,达到觉悟。“止观”即“定慧”。唯“止”能“观”,唯“观”能“止”。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大乘义章》卷10:“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诸散动,故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止观辅行》卷1:“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不二,境智冥一。”就练功次第而言,“止”在前,先降伏烦恼,停止妄念;“观”在后,断诸妄念,证得“真如”。天台宗倡导“止观双修”。《小止观》:“苦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

中医应用

一、止观与养生

天台宗又叫法华宗,其修习方法为止观法门。天台止观法门自隋以来流传至今,历久不衰,究其原因,其法皆出自智者大师之心故。这里着重介绍天台宗的《童蒙止观》(也称《小止观》)之要点。

所言止观,即两种修习之法,如《小止观》云:“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能之由籍”。其具体实施略有十意,然较适宜今人学修之法者有四:①具缘;②诃欲;③弃盖;④调和。这是修习者必须首先要掌握的,若能善取其意而修习,必可安心免烦,发定生解,愉悦身心。

1、具缘

《小止观》云:“夫发心起行,欲修止观者,要先外具五缘”。

第一、持戒清净。戒者律也。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过,中节而已。有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达恬静。

第二、衣食具足。即做到衣装整洁,勿求华裳,粗茶淡饭,勿贪美食,以令心安。

第三、得闲居静处。这里之闲,指心趣悠然。工作忙碌之后,尽快地使心绪趋于平静,从事务堆里跳出来。从从容容,不急不躁;这里之静,是以无愦闹的心情处世。在此前提下,独居静室。

第四、息诸缘务。即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人事往来,除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概予释怀。

第五、近善知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常与养性之士善处,这样能够及时调整自身的修习境界,以免误入歧途。

上述修习五缘,综合而言,不出八字:息业养神,随缘过日。有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诃欲

《小止观》云:“所言诃欲者,谓五欲也,凡欲坐禅,修习止观,必须诃责。五欲者,世间色声香味触,常能逛惑一切凡夫,令生爱着,若能深知过罪,即不亲近,是名诃欲。”

从上述经文中可以体会到,修习止观者,应逐步做到对世间酒、色、财、宝心如止水;对靡曼之音不生亲悦之心;对男女身香、饮食馨香、一切熏香等味不作贪求;末了触欲,最要谨慎,因为它可使心身之精华极易损耗。大凡人至中年多衰老,多与触欲有关也。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顿悟说的由来和内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