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于二世之手,大家自然会猜想,如果当年继位的是扶苏,那秦朝的命运会不会更好一些呢?不过这毕竟是没有发生过的事,而且史书对于扶苏的记载有限,还不足以了解扶苏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有无治国之才。不过有关扶苏的信息,其实我们可以推测出一二,例如扶苏和秦始皇之间的矛盾,还有他母亲的身份,或许最后就能大致推测出,扶苏继位后,天下将会如何发展。
1、扶苏母亲是何人
陈胜吴广一伙楚地戍卒揭竿而起,建立了张楚政权,而他们打的旗号是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这里的“从民欲”,当然不是从秦民欲,而是从六国民欲。如果再精确一点儿,那就是从“楚国人民”之欲。项燕没问题,是楚战国的大将军,陈胜吴广打项燕的旗号肯定有号召力。但是,他们为什么还要打扶苏的旗号?而且还把扶苏放在了项燕的前面?
只有一个解释:扶苏跟楚国有关系,而且这个关系非常亲密。
接着,再细究一个问题,那就是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有大王则要有王后,有皇上则要有皇后。但,秦始皇终其一世都没立皇后,史书上连个影子都没有。
联系扶苏与楚国的关系,以及历史上的秦晋之好,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测,那就是:扶苏的母亲就是楚国人。
但是,楚国被秦始皇灭国了。于是,这就可以很合理的解释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了。你灭了楚国,把楚国王室都给打没了,然后又立一个楚国的皇后,这就太矛盾了。
2、观念之争
往往时势已经新世界,而人的观念还在旧世界。扶苏与秦始皇有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父子间的观念之争,爆发于焚书坑儒。扶苏直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因为这次直言敢谏,扶苏就被秦始皇打发到上郡守长城了。如果只是简单的意见之争,父子间的关系不可能闹到这种地步。
从秦始皇与主要臣僚的关系来看,他不是一个感情冲动之人。否则,也不会耐着性子,亲自请王翦出山、领兵灭楚。所以,秦始皇与长子扶苏之争,不是就事论事的意见不合,而是难以调和的观念之争。
那么这个观念之争到底是什么?
这个就要看大秦庙堂。整个庙堂上,也就李斯一直在推行法家的集权主张。李斯之前的丞相王绾,直接建议效仿周代的宗法分封,把始皇帝的二十多个子嗣全都封到山东六国。秦汉之时,丞相是政府领袖,是完全可以甩开皇帝单干的。丞相的意见很重要,基本上就代表了朝堂意见。但是,始皇帝却力排众议,一定要把法家集权贯彻到底。所以,大秦庙堂的观念之争,就是中央集权与宗法分封之争。
那么,扶苏到底站位在哪里呢?从结果反推动机,完全可以认为扶苏站位在宗法分封一派。“诸生皆诵法孔子”,孔子一派就是旧世界的宗法分封。而扶苏以此论则是在否定秦始皇的法家治国。
3、扶苏继位会怎样
按照儒家设计,那就是要分封。秦战国故地可以不分封,但山东六国大概率是要走分封路子的。而一旦实施分封治理,那么郡县制、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等等这些就没必要存在了。周以成周和宗周,制衡天下。那么秦朝也就得走这个路子。而整个战国之中,最保守的就是楚国。所以,楚国集团一旦在大秦庙堂占据上风,那统一六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秦一六国,是一个历史趋势。但在秦一六国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趋势。那就是平民崛起而消灭贵族。
秦战国之所以能够做到一挑六,那是因为把平民势力彻底武装了起来,灭六国就是平民灭了六国贵族,从王族到贵族一个不留。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是短暂的六国贵族复辟。但之后呢?刘邦崛起,就是又一次的平民消灭贵族。所以,大汉是一个平民朝廷。平民干掉贵族,是一个比统一更大的趋势。扶苏继位,也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因此,平民还要崛起、贵族还要落寞。但没有了法家集权、也没有了宗法贵族,平民时代的平民又怎样整合天下呢?历史中断了全部传承,所以只能在黑暗中继续摸索徘徊。
于是,扶苏继位的大秦天下并不会非常乐观,可能比胡亥继位的大秦天下更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