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代,蜀汉政权中人才辈出,杨仪便是其中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在蜀汉的政治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然而,关于他是否为忠臣的评判,却需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杨仪的仕途与才能展现
杨仪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才能得到关羽赏识,被任命为功曹,并派其前往益州拜见刘备。刘备与杨仪畅谈国家军事大计,对其才能大为赞赏,任命他为左将军兵曹掾。此后,杨仪在蜀汉政权中步步高升,刘备称帝后,他被提拔为尚书,展现出卓越的理政能力。
建兴三年(225年),杨仪成为丞相参军,署府事,先后随丞相诸葛亮南征及入驻汉中。建兴八年(230年),他升任长史。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主要负责军队的规划部署、筹集计算军粮等事务,他处理公务利索,很快就能完成各项任务,军中礼节制度也由他安排和检查,深得诸葛亮的信任和器重。可以说,杨仪在蜀汉的军事和政治事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才能为蜀汉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二、诛杀魏延:维护稳定还是公报私仇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杨仪与魏延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诸葛亮生前曾秘密交代杨仪、费祎、姜维等人,自己死后从速退军,让魏延断后;如果魏延不从,杨仪等人率领大军自行撤退。魏延不愿断后,还打算接替诸葛亮率军继续北伐。杨仪得知魏延的想法后,暗中率领大军依次撤退,魏延获知后怒而率部首先南归,又烧毁栈道。两人互相上表给后主刘禅,指责对方谋反。
在这场争斗中,杨仪最终获胜,他派平北将军马岱率军追击,斩杀魏延,并夷其三族。对于杨仪诛杀魏延这一行为,后世存在不同看法。一方面,有人认为杨仪诛杀魏延是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当时诸葛亮已死,蜀汉政权面临内忧外患,魏延若继续与杨仪争斗,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内乱,杨仪此举是为了避免蜀汉陷入混乱。另一方面,也有人怀疑杨仪是公报私仇。杨仪与魏延长期不和,两人甚至到了相互仇恨的地步,魏延有时还会拔剑威胁杨仪。杨仪可能借诸葛亮之死的时机,铲除自己的政敌。
三、居功自傲与口出怨言:性格缺陷显露
杨仪自认为在诛杀魏延和诸葛亮北伐期间劳苦功高,应当接替诸葛亮之职。然而,诸葛亮生前早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举荐让蒋琬接替他重任。后主刘禅任命蒋琬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仅被任命为中军师,且无下属,相当于闲职。
杨仪对此深感不满,经常露出怨愤表情,说话出言不逊,很多人都不敢与他交往,只有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达了自己的愤怒怨恨,甚至还说:“丞相去世时,如果我带军队投魏,也不会有今日的落魄!悔不当初。”这种言论无疑是对蜀汉政权的极大不忠,也显示出他心胸狭窄、自视甚高的性格缺陷。
四、诽谤朝廷与自杀身亡:结局悲惨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因言获罪,被贬为庶民,流放至汉嘉郡。然而,他到了流放地后,再次上书诽谤朝廷,措辞激烈。朝廷派人捉拿他,杨仪只好自杀身亡。杨仪的这一行为彻底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好的名声。
从杨仪的结局来看,他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忠臣的标准。忠臣应该对君主和朝廷忠诚不二,即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应该以大局为重,而不是口出怨言、诽谤朝廷。
五、综合评判:难称忠臣
综合杨仪的一生来看,他在才能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为蜀汉的军事和政治事务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他在诛杀魏延一事上存在争议,且性格缺陷明显,居功自傲、口出怨言,最终还诽谤朝廷、自杀身亡。这些行为都表明他并非一个纯粹的忠臣。
在三国时期,忠臣的标准不仅包括才能和贡献,更重要的是对君主和朝廷的忠诚以及高尚的品德。杨仪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但他的性格缺陷和行为却让他难以担当忠臣之名。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不能因为一时的功绩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