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钦宗赵桓(1100年—1156年),原名赵亶,宋朝第九位皇帝,亦是北宋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在历史的长河中如同一首悲怆的挽歌,奏响了北宋王朝覆灭的哀音。
早年经历:皇室贵胄的成长轨迹
赵桓生于元符三年(1100年)四月十三日,坤宁殿中,属相为龙。作为宋徽宗赵佶的长子,他自幼便承载着皇室的期望。初名赵亶,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又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赵桓被立为皇太子,正式确立了他在皇室中的储君地位。在册立仪式上,他为了显示节俭谦恭,对于繁复奢侈的太子礼仪皆辞之,展现出与寻常皇室子弟不同的品格。
临危受禅:无奈登基的乱世之君
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国在消灭辽国后,兵分两路南下进攻宋朝,直逼宋朝国都开封。宋徽宗赵佶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惊恐万分,试图通过内禅皇位来逃避责任。十二月二十三日,徽宗决心禅让,下诏命太子赵桓进宫受禅。赵桓痛哭不肯受禅,宦官童贯与宰相李邦彦强行将黄袍披在他身上,但他坚决辞让以至生病晕厥。苏醒后,赵桓由内侍拥至垂拱殿受禅称帝,改元靖康。就这样,在北宋王朝风雨飘摇之际,赵桓无奈地登上了皇位,成为北宋的末代皇帝。
在位举措:战和不定下的王朝覆灭
赵桓即位后,面对金军的步步紧逼,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争论不休。起初,他被迫起用抗战派李纲抗击金兵,李纲积极组织开封城防,多次击退金军的进攻,有效地保卫了京城。然而,赵桓性格懦弱无能、优柔寡断,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在金军的威胁下,他很快便动摇起来,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转而向金屈辱求和。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复来,十一月围困汴京开封。赵桓亲自前往金营议和,却被扣留。在金营中,他受尽屈辱,却无力反抗。次年(1127年)二月,汴京城破,北宋灭亡。赵桓与其父宋徽宗一同被金废为庶人,四月与徽宗等宗室以及北宋一些大臣被金兵俘掳北去,先置于燕京,九月又徙往更遥远的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此后,他们又先后被发配至韩州(今辽宁昌图北,一说吉林梨树)、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等地,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囚徒岁月:身心俱疲的悲惨境遇
在五国城期间,赵桓与宋徽宗相依为命,但生活却异常艰苦。他们居住在简陋的房屋中,衣食不周,还要忍受金人的羞辱和折磨。徽宗平生爱好写诗,在囚徒生活中,他的诗词中流露出孤独、凄凉之感,如“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徽宗在五国城生活了三年后,于绍兴五年(1135年)病死。钦宗异常悲痛,身心受到沉重打击。
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关系有所缓和,韦贤妃由五国城归宋。她离开时,赵桓跪求她带信给高宗赵构,求他这位同父异母弟将其赎回,表示“只为太乙观主足矣,他不敢望也”。然而,高宗赵构担心其兄回来后威胁自己的帝位,表面上高喊迎回徽、钦二帝,内心却巴不得他们客死异地。因此,他终生都在与金人议和,根本无心恢复中原。
凄凉离世:历史长河中的一声叹息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赵桓在燕京迎来了他生命的终点。据讲史话本《大宋岳和遗事》与辛弃疾所撰《窃愤录》记载,金主完颜亮命赵桓与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出赛马球。比赛中,完颜亮先令人射死耶律延禧,赵桓见状大骇,跌下马去,之后被乱箭射死,尸身也被乱马践踏。直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赵桓的死讯才传到南宋。高宗表面上痛不欲生,内心却暗自窃喜,七月,为其上谥号“恭文顺德仁孝皇帝”,庙号钦宗。
宋钦宗赵桓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在北宋王朝的末世登上皇位,却无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他的优柔寡断、懦弱无能,使他错失了抵抗金军的最佳时机,最终导致北宋灭亡,自己和皇室成员被金人俘虏,客死异乡。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声叹息,时刻警示着后人要以史为鉴,汲取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