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春秋战国

晏婴:治国谋略,何为“义”与“利”完美融合?

作者:时间轴2020-06-28      来源:历史资料网

晏婴,字仲,晏氏,出生年月不详,卒于公元前500年,历史成为“晏子”,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晏婴是齐上大夫晏弱的儿子,其父死后便继续继任为上大夫,三朝辅政,拥有非凡的政治、外交才能,且聪明机智善辩。其思想与事迹著录于《晏子春秋》。总的来说,晏婴在治国辅政方面,很多时候能够身体力行,机制灵活,聪明善断,弃私利,为大义,爱民,严于律己,唯才是举等等,一心为君,被史学家司马迁评为“义”与“利”完美融合者。

晏婴治理国家之两则小故事

晏婴时代,齐国公室衰微,经常发生弑君、取代的血腥故事。那时齐国征收赋税过重,王室贵族骄淫浪费,在这种腐朽的生活态势下,晏婴心焦急不安。《左传》记载:“齐景公欲诛杀祝吏,而晏婴不同一,并且希望公行仁政,薄赋税,国家财物人民无法享用,况且国家取之太过,人民生活痛苦不堪。齐国民众众多,向天祈祷是有益处,但是被无论如何抵消不了人们因痛苦而发出的诅咒之声。君与其诛杀祝吏,不若行仁政,减赋税。”

晏婴有一次从监狱中赎了有个叫越石父的贤人,并将他送至自己家中,因回卧室没有跟这位贤人打招呼,越石父想请求自己离开,晏婴不知所以然道:“为啥这么快就想走呢?”越石父将离开之由说了出来:“你由于了解我而把我赎了出来,但是却不以礼相待,不如将我关起来。”晏婴听后后悔自己所做,于是以上宾之道对待他。

晏婴治国之道—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

1.仁政爱民,与民同乐

晏婴作为齐国三朝老臣,本身具有极高的政治素养与思想道德水平,为了辅助国君治理好国家,殚精竭虑,其治国谋略基本点在仁政施民,与孟子儒家的“民贵君轻”如出一辙。认为国君应该还政与民,将恩惠普及国之百姓,要“勿夺农时,勿乐民之哀,勿重赋税。”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要重视民心所向,推动整个社会发展。如不能体恤民心,民众不拥戴国君统治,则是社稷之危。

2.甘居清贫,做到知行合一

在生活作风方面,晏婴清廉朴素,晏婴在齐三朝为相,位高权重,但是却不为此铺张浪费,始终保持着不失去自己理想方位,甘居清贫,与为政初心相合。他主张:“廉者,政之本也。”在住行上,没有住进豪华深官邸,而是选择避居闹市一所旧的低矮房子;他反对齐国王公贵族奢侈腐化、铺张浪费的过度行为。《晏子春秋 内篇杂下》言道:“晏婴为国相三载后,齐景公欲给他增加封赏,遭到晏婴的拒绝;还有一次,晏婴于家中吃饭,宫内使者来,便招呼吃饭,吃完后两人都没食饱,齐景公听后欲制千金,也找到晏婴的反对。”

3.任人为贤,唯才是举

晏婴在治国之道上有深刻的认识,意识到人才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国君只有得到大量贤才的辅佐,国家大业才能实现。曾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国家如何治理才能完成霸业?”晏婴严肃地回答道:“国家各方面人才具备,然后可以实施好的政令。”因为晏婴知道一个国家想要兴旺,光靠国君是不行的,必须大力网络天下贤才美味其效力,国家才能富强的可能。

结语

“水能覆舟,亦能载舟”可见民众的力量。晏婴正因为能客观看待民众之力量,所以才劝导齐国君施仁政,行仁义,而要做到这点,须修仁德之心,知行合一,依靠贤人治国。

上一个: 春秋战国周朝国是怎么衰落的 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状况

下一个: 孔子是哪国人?孔子死前说的话是遗憾还是忏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