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晚清历史长河中,载沣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摄政王,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却也无奈地见证了王朝的覆灭,在历史的车轮下留下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记。
少年得志,初涉政治舞台
载沣出生于1883年,身为道光帝之孙、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绪帝载湉的同父异母弟,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在众多皇室子弟中脱颖而出。7岁受封为镇国公,8岁时承袭醇亲王爵位,年纪轻轻便踏入政治核心圈。光绪时期,慈禧太后为培育亲信势力,大力重用载沣,还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他,进一步将其纳入掌控之中。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列强要求清廷派亲王到德国赔礼道歉。朝中大臣们相互推诿,不愿承担这一有损“天朝大国”颜面的任务。载沣主动请缨,凭借着出色的外交才能和应变能力,在德国巧妙周旋。他一方面以“船马劳顿,多有不适”为由推迟进入柏林的时间,另一方面通知朝廷斡旋。面对德国使臣的咄咄逼人,载沣据理力争,交涉二十多天,最终使德国免除了随行人员的拜跪之礼,仅以鞠躬之礼表达歉意,保全了大清的颜面。这一事件让载沣名震中外政界,也赢得了慈禧太后的进一步信任。回国后,载沣仕途顺遂,24岁便荣升为军机大臣,进入慈禧太后的核心集团,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
临危受命,成为摄政王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继承皇位。由于溥仪年幼无法理政,慈禧太后任命载沣为摄政王,辅佐溥仪管理国家大事。此时的清王朝,内忧外患交织,内廷宗室矛盾重重,朝堂朋党纷争不断,外部列强凌辱,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载沣临危受命,肩负起了挽救清王朝的重任。
上任之初,载沣展现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他肃清皇室异己,联合立宪派打击极端保守派铁良和激进立宪派端方,罢黜朝廷权臣,初步树立起了个人权威,基本上握紧了清王朝的大权。然而,他的执政之路充满了挑战和困境。
整治袁世凯,掌控军队的尝试
袁世凯是清末政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凭借着北洋新军在朝廷中拥有强大的势力。载沣上台后,深感袁世凯对其权力的威胁,决定对其采取行动。一方面,袁世凯曾因告密导致光绪帝被软禁,载沣作为光绪帝的弟弟,对袁世凯心怀仇恨;另一方面,袁世凯掌控着北洋六镇中的五镇兵马,东三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巡抚又多是其亲信,其政治和军事实力在清廷中首屈一指,对清王朝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载沣最初打算直接处死袁世凯,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袁世凯告密为由杀他会牵连到慈禧太后和载沣的岳父荣禄;以经济问题杀他则会牵连众多被袁世凯喂饱的满清贵族,尤其是庆亲王奕劻,而载沣刚上台地位不稳,还需要奕劻等老亲王撑场面。最终,载沣以“足疾”为由罢免了袁世凯的一切职务,将其开缺回籍。
在罢免袁世凯后,载沣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设立贵胄军校,培养贵族高级军事人才;代皇帝任全国陆海军大元帅,统领全国军队,任命荫昌为陆军大臣,胞弟载洵为海军大臣,胞弟载涛统帅禁卫军,试图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举措部分源于他对德国威廉二世“皇帝要想掌控好国家,就必先掌控好军队”建议的认同,也与他的出使德国经历有关。
改革尝试,却陷入困境
为了挽救清王朝的衰败,载沣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他下令预备立宪,推动内阁的组建工作,试图通过立宪来稳定政局,获得一些威信。然而,1911年5月,历经两年准备的预备立宪有了结果,却闹出了“皇族内阁”的乱子。内阁大臣一共13人,其中满人7名,汉人4名,蒙古1名,汉军旗1名,而满族中皇族又占了5名,军政大权皆为皇室贵族掌握。这种专权擅政的局面,即便在过去200多年的清王朝历史上也未曾出现过,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人们称这届内阁为“皇族内阁”。这一举措不仅没有得到各方的支持,反而让立宪派对清王朝彻底失望,就连一向主张君主立宪的梁启超也改变了想法,开始坚持革命。清王朝错失了最后一次自救的机会。
此外,载沣重用满人、排挤汉人,在各处军政要职由满人替代。但八旗子弟横行霸道,各路权贵忙于结党营私,无心复兴大清政权。同时,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维持运转,载沣提高田土赋税,增加苛捐杂税,这无疑使本就民不聊生的晚清百姓生活更加痛苦不堪,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辛亥革命爆发,王朝覆灭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其他省份也相继响应,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在内外交困之下,载沣无力承受压力,最终下了“罪己诏”,宣布辞去摄政王职务,解散皇族内阁。他深知,此时唯一能救清王朝的或许只有袁世凯了。尽管内心十分不愿意,但他还是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则边打边谈,为自己寻求更大的政治筹码,最终与革命党达成协议,逼迫清帝退位,成为中华民国的首任总统。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宣告清朝皇帝逊位,清朝统治由此结束,中华民国新时代由此诞生。
晚年生活,淡泊名利
辛亥革命后,载沣回到家中,对妻子说自己可以回家抱孩子了,从此厌倦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过上了平凡的生活。他的生活质量虽未受太大影响,民国政府每年补贴皇室成员四百万银元,他的私人财产也可全部保留,但他剪去了长辫子,不再穿着官场上的长袍马褂,生活重心转向了家庭、学问和个人兴趣。他每天早晨根据清朝宗室的礼节给母亲请安,然后享用早餐,饭后常常溜达,呼吸新鲜空气。他喜欢读书,书房藏书众多,尤其是史书,书房挂着对联“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体现了其淡泊名利的精神和对知识的热爱。
1925年正月,孙中山专门看望在家悠闲的载沣,赞许了他和平交权的行为,两人相谈甚欢并合影留念。孙中山去世后,载沣还在家设灵堂悼念,可见他对推翻大清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并无怨言,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后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废除清王朝优厚待遇,将溥仪赶出皇宫,载沣的经济状况逐渐下滑。为了应付艰难的生活,他开始变卖家中的古玩和田产。1928年,溥仪逃到天津,在日本人的庇护下在天津日租界的静园过日子,邀请父亲载沣去天津居住,载沣便在天津过起了隐居生活。1951年2月3日,载沣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岁。
载沣作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摄政王,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在晚清那个动荡的时代,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和举措挽救清王朝的命运,但由于历史的潮流不可阻挡,清王朝的衰败已成定局,他的努力最终未能成功。然而,他在面对权力时的进退有道、不贪恋权位,以及晚年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也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值得后人深思和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