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天和七年(572年)三月十八日,长安含仁殿内,权倾朝野的宇文护正手持《酒诰》为太后诵读,试图劝其戒酒。突然,周武帝宇文邕从背后以玉笏猛击其背,宇文护踉跄倒地,随即被埋伏的侍卫乱刀砍死。这场持续十五年的权臣与皇权的博弈,以宇文护身死族灭、周武帝全面掌权告终。这场政变不仅改变了北周的政治格局,更成为中国古代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
一、宇文护的崛起:从托孤重臣到权力巅峰
宇文护(513-572年)出身武川军事贵族集团,自幼随叔父宇文泰征战,在沙苑之战、邙山之战等关键战役中屡立战功。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逝前将权力移交给宇文护,托付其辅佐年幼的子孙。次年,宇文护迫使西魏恭帝禅位,拥立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建立北周,自己则担任大司马、晋国公,总揽军政大权。
为巩固权力,宇文护采取铁腕手段:
清除异己:名臣赵贵、独孤信因不满其专权,暗中策划政变,事败后被逼自杀,其党羽遭清洗。
废立皇帝:孝闵帝宇文觉试图夺权,宇文护将其废黜并毒杀;明帝宇文毓聪慧能干,宇文护再次下毒,改立宇文邕为帝。
掌控军政:宇文护升任大冢宰,统领左右十二军,其子宇文会、宇文训等分掌禁军,形成庞大的权力网络。
至天和年间,宇文护已掌控北周朝政长达十五年,其势力渗透至军事、行政、外交等各个领域,甚至能随意废立皇帝,堪称“无冕之王”。
二、周武帝的隐忍:十五年韬光养晦的复仇计划
面对宇文护的专权,周武帝宇文邕(543-578年)选择以退为进:
表面尊崇:宇文邕即位后,对宇文护“行家人礼而不行君臣礼”,甚至允许其带剑上殿,以麻痹对手。
隐忍不发:宇文护多次出征无功而返,其子贪婪残暴、部下横行乡里,宇文邕均不追究,反而加封其爵位。
暗中布局:宇文邕秘密联络宗室宇文孝伯、宇文神举,以及禁军将领王轨、尉迟运等人,形成反宇文护联盟。
天和七年(572年),机会终于到来。宇文护母亲去世后,其戒备有所放松。宇文邕趁机以“太后嗜酒”为由,诱骗宇文护入宫宣读《酒诰》,并提前在含仁殿埋伏杀手。当宇文护诵读至一半时,宇文邕突然发难,一举将其击杀。
三、政变细节:一场精心策划的宫廷暗杀
根据《周书·宇文护传》记载,政变过程如下:
诱敌入宫:宇文邕以“太后近来常因饮酒致怒”为由,请宇文护入宫劝诫,并预先准备《酒诰》作为道具。
突然袭击:宇文护入殿后,宇文邕佯装陪同诵读,趁其不备,用玉笏猛击其背部,将其打倒。
补刀灭口:埋伏的宦官何泉与卫王宇文直持刀上前,但何泉因紧张未能砍中,最终由宇文直完成致命一击。
清洗余党:政变成功后,宇文邕迅速逮捕宇文护之子宇文会、宇文训、宇文至,以及亲信侯伏、侯龙恩等,全部处决。
整个政变过程干净利落,从诱敌到灭口仅用时片刻,充分体现宇文邕的谋略与执行力。
四、历史评价:权力斗争的悲剧与启示
宇文护之死,既是个人悲剧,也是北周政治转型的转折点:
功过相抵:宇文护虽专权跋扈,但其在西魏末年稳定政局、推动北周建立方面功不可没。其执政期间,北周国力强盛,远超北齐,为后来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愚忠之祸:宇文护始终以“辅佐宇文氏”为旗号,甚至在临死前仍高呼“同室操戈不得善终”,暴露其政治上的天真。其失败源于对皇权的低估与对权臣集团的过度依赖。
武帝的崛起:宇文邕通过政变清除障碍后,推行一系列改革,如灭佛强军、改革官制、攻灭北齐等,使北周达到鼎盛。其隐忍与决断,成为后世权谋家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