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溍(1277年11月27日—1357年10月18日),字晋卿,一字文潜,婺州路义乌(今浙江省义乌市)人,元代著名的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书法家与画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先祖黄中辅为南宋抗金名将宗泽的外甥,以刚正耿直著称,曾作乐府诗题写太平楼,痛斥秦桧专权,其气节为后世传颂。黄溍曾祖黄梦炎为南宋进士,官至行太常丞兼枢密院编修官,祖父黄堮、父亲黄铸均以荫补官,家族在地方颇具声望。
求学之路:少年才俊,师承名门
黄溍自幼聪颖过人,过目成诵,13岁时所作《吊诸葛武侯辞》已显露出卓越的文学才华,被时任月泉书院山长刘应龟誉为“可与喻良能、喻良弼兄弟比肩”。20岁时,他游学杭州,受教于南宋遗老巨公,进一步开阔视野,增长学识。回乡后,他与隐居浦江仙华山的诗人方凤交游唱和,诗文创作渐入佳境,其《仙华峰》一诗以“天坛瑶草合,石穴阴风生”的意象,展现了超凡的文学想象力。
仕途生涯:清廉为官,爱民如子
元延祐二年(1315年),黄溍登进士第,授台州宁海县丞。任上,他严惩盐场恶霸,平反冤狱,改革弊政,深受百姓爱戴。例如,他处理一起后母与和尚通奸谋杀亲夫的案件时,脱下官服微服暗访,最终使真相大白,冤案昭雪。延祐七年(1320年),他升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监运,整顿盐场吏治,杜绝贪污,使盐场秩序焕然一新。至顺二年(1331年),黄溍应召入京,历任翰林应奉、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升翰林直学士,参与编修《辽史》《金史》《宋史》,其史笔严谨,秉持《春秋》笔法,被誉为“信史之宗”。
学术成就:儒林四杰,文史双绝
黄溍与虞集、柳贯、揭傒斯并称“元代儒林四杰”,其学术成就涵盖经史、文学、书画多个领域。
史学:他主持编修《三史》,担任总裁官,以“笔削无所阿”的史德著称,所撰《后妃功臣列传》为后世研究元代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文学:黄溍的诗文风格清峻流畅,兼具哲理意蕴。其《杂诗五首》以“煌煌明月珠,微云翳白日”的意象,抒发人生感慨;《西岘峰》则通过“连雨杂书五首”展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书画:黄溍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现存《与德懋书帖》《免颖帖》等作品,笔力遒劲,气韵生动;绘画则擅长山水,其《跋兰亭图》以简练笔触勾勒出兰亭雅集的意境,被后世誉为“文人画典范”。
教育贡献:桃李满园,薪火相传
黄溍晚年致仕归乡,在义乌绣湖畔设馆讲学,培养了宋濂、王祎、金涓等四十余名弟子,其中宋濂、王祎更成为明初开国文臣,对明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应服务于社会教化,其教育理念对浙东学派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晚年生活:淡泊名利,文星陨落
至正十年(1350年),黄溍告老还乡,隐居绣湖之滨,继续著述讲学。至正十七年(1357年),他卒于家中,享年八十一岁。元廷追封其为“江夏郡公”,谥号“文献”,以表彰其学术与道德成就。黄溍的一生,是追求真理与践行仁义的一生,他的著作《日损斋稿》《黄文献集》等,至今仍为学界所珍视,成为研究元代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