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民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那么,像这种半殖民地或是前殖民地国家想要发展出成熟独立且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其实是比较难的。细数整个世界,能成功完成工业化并实现经济独立快速稳健发展的前殖民地国家并不多。
之所以不多,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这类国家一般而言缺少独立的主权,即便获得了独立,也很难不受西方国家的干涉和控制,所以从经济发展上也更容易对西方国家产生依赖。
第二,这类国家很难获得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一般来说不是中央权力式微,地方势力割据,天天打来打去,就是列强诸国或直接或间接控制国家政治,动辄狠命敲打。
第三,由于政局动荡,以及中央式微,这类国家也很难统一思想,集中力量调动资源,控制资源配置以便发展经济。而对于前殖民地国家来说,适当地集中权力,通过开明专制的方式,统一思想,形成凝聚力,有助于迅速完成工业化,甚至实现经济发展的奇迹和逆袭。
第四,如果从一个更中立的角度去看,一个国家能够从殖民地的状态之中脱颖而出,打破西方世界的敌对、封锁、控制和垄断,那么它一定要满足某些硬性条件,如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资源种类齐全且储量丰富等。显然,很多国家先天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由此可见,民国既没有独立的主权,也没有稳定的环境,还没有思想统一,就算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也很难完成工业化。
事实上,中国在近现代能够实现工业化的时机只有两个,一个自然是共和国时期,我们也确实成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正朝着工业化的目标不断迈进,而另一个时机就是晚清。
可惜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旧秩序,但却没有完成新秩序的重建,使得本有希望完成工业体系搭建的中国自此进入了混乱无序且最终一无所获的3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