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辽阔的草原上,当悠扬的马头琴声穿透云霄时,另一种深沉而富有韵律的弹拨声常与之共鸣——这便是蒙古族传统乐器雅托噶(Yatga),又称蒙古筝。作为中国古筝的重要流派,雅托噶不仅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草原与中原、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一、历史溯源:从元代宫廷到民间传承
雅托噶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宫廷。南宋《蒙鞑备录》记载,蒙古军队行军时随军乐队中便有雅托噶的身影,其音色洪亮、气势恢宏,既能鼓舞士气,又可用于宴乐祭祀。明清时期,雅托噶逐渐分化为寺院、王府及民间三种形制:寺庙用琴多以六弦为主,象征佛教“六度”;王府乐器则以十三弦为尊,暗合古代蒙古十三部落的团结;民间雅托噶则以十弦、十二弦为主,常为民歌、牧歌伴奏。
1979年,江西省贵溪县仙岩春秋战国崖墓群出土的“十三弦木琴”,为筝类乐器的早期形态提供了实物佐证。而蒙古族对雅托噶的改造,则体现在琴体装饰与演奏技法的创新上——琴身常绘金龙云纹,弦数增至十六弦甚至二十一弦,音域扩展至近四个八度,既能演奏《阿斯尔》等宫廷雅乐,亦可诠释《八音》等民间舞曲。
二、形制结构:草原美学的具象化表达
雅托噶的形制融合了实用性与艺术性:
共鸣箱:多采用整块桐木挖制,琴体长130-160厘米,两端微垂,形似草原上弯曲的河流。琴身髹以红、黄、蓝、绿、白五色漆,象征蒙古族崇尚的“五行”色彩。
琴弦:传统使用丝质或肠衣弦,现代改良后采用尼龙钢丝,既保留了古筝的柔美音色,又增强了音量穿透力。十二弦雅托噶定弦为“b、f1、g1、d、a、d1、e1、a1、d2、e2、f2、a2”,音域达d-c3,可覆盖大部分蒙古族音乐调式。
演奏姿势:演奏者席地盘腿而坐,将琴体平置于右腿或木架上,右手戴骨制拨片弹奏,左手按弦取音。这种姿势既适应草原游牧生活,又便于与马头琴、四胡等乐器合奏。
三、演奏技法:指尖上的草原史诗
雅托噶的演奏技法独树一帜,右手以“托、劈、勾、挑”为主,左手则运用“按、揉、滑、颤”等技巧,形成“刚柔并济”的音色特点。例如:
扫弦:锡林郭勒盟艺人常用大指上下扫弦,模拟草原风声;
双音:伊克昭盟艺人以大指与食指同向托挑,奏出八度五度和音,增强音乐表现力;
弹唱结合:在《江格尔》史诗弹唱中,雅托噶既为歌者伴奏,又通过即兴变奏推动情节发展,堪称“活态叙事工具”。
20世纪80年代,蒙古族演奏家娜仁格日乐对雅托噶进行系统性改良,将传统十三弦增至十九弦,并编写《雅托噶教程》,使这一古老乐器得以进入高等艺术院校教学体系。她培养的200余名学生中,既有法国、日本等国的国际学员,也有蒙古国、卡尔梅克等地的海外传人,让雅托噶的琴声传遍世界。
四、文化符号:从非遗名录到现代舞台
2011年,蒙古族雅托噶音乐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脉络清晰可见:
历史传承:从元代宫廷乐师到清代德王府乐队,再到现代演奏家扎木苏、娜仁格日乐,雅托噶通过“口传心授”延续千年;
现代创新:改良后的雅托噶与电子音乐、Beatbox跨界合作,推出《山水(Uul Usn)》等实验性作品;内蒙古雅托噶女子乐团更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演绎《欢乐的挤奶园》,向世界展示草原音乐的现代魅力;
学术研究:《蒙古族雅托噶》典籍系统整理了乐器的起源传说、结构图谱及400余首曲目,为学术研究提供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