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 历史解密

徐敬业:功臣之后何以沦为叛乱者?

作者:Marshall2025-10-28      来源:爱上历史

公元684年的扬州城,一位身披铠甲的将领站在城楼上,身后旌旗招展,十万大军列阵待命。这位自称"匡复府上将军"的领袖,正是开国功臣李勣之孙徐敬业。这场持续仅六十八天的叛乱,不仅终结了其家族百年荣光,更成为武则天时代权力更迭的标志性事件。透过史书斑驳的记载,我们得以窥见这场叛乱背后复杂的政治图景与人性挣扎。

一、家族荣光与个人命运的剧烈反差

徐敬业的祖父李勣(原名徐世勣),是唐朝开国"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官至司空、同中书门下三品,赐姓李氏。总章二年(669年),李勣去世后,徐敬业承袭英国公爵位,历官太仆少卿、眉州刺史。这位将门之后自幼习得骑射之术,在军中颇有威望,其人生轨迹本应沿着祖父开辟的仕途稳步攀升。

然而,唐高宗李治驾崩后,武则天以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废中宗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帝。这场权力地震彻底改变了徐敬业的命运。因"坐事贬谪",他被降为柳州司马,这一贬谪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与其同遭贬谪的,还有弟弟徐敬猷、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等一批李唐旧臣,他们聚集于扬州,将满腔愤懑转化为反抗的意志。

二、扬州起兵:从闪电集结到战略溃败

徐敬业的叛乱展现惊人的组织才能。他先设计陷害扬州长史陈敬之,再假传圣旨接管扬州军政大权。短短十日内,他不仅收编扬州驻军,还释放囚徒充军,迅速组建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骆宾王撰写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更是传遍天下,文中"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的诘问,激起了无数士人的共鸣。

然而,这场看似势不可挡的起义,却因战略抉择的致命失误而迅速溃败。谋士魏思温力主北上直取洛阳,认为"崤山以东豪杰因武氏专制,愤怒惋惜,心中不平,听说您起事,都自动蒸麦饭为干粮,举起锄头为武器,以等待南军的到来"。但徐敬业最终采纳薛仲璋南下占据金陵的建议,分兵攻打润州。这一决策让魏思温痛心疾首,他预言:"兵力合则强,分则弱。不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亡在即。"

历史证明这一判断的准确性。当徐敬业军在润州陷入苦战时,武则天已调派李孝逸率三十万大军压境。高邮之战中,魏元忠献上火攻之计,借助风势大破叛军。兵败如山倒的徐敬业在逃亡途中被部下王那相所杀,首级被送往洛阳请功。这场轰轰烈烈的起义,从爆发到覆灭仅历时六十八天。

三、历史评价的多维镜像

后世对徐敬业的评价充满争议。官方史书《旧唐书》《新唐书》均将其定性为"谋逆",强调其"自命不凡,争强好胜"的性格缺陷。例如,两唐书明确记载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后,未遵循魏思温"直取洛阳"的战略,反而采纳薛璋建议南下江南,暴露其"称霸一方"的野心。

民间视角则呈现出多元解读。骆宾王《讨武曌檄》中"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的控诉,使徐敬业在话本、戏曲中被塑造为"反抗武则天篡权"的英雄。部分文人借其口,批判武则天"心胸狭隘",认为其对李勣的惩处超出必要限度——武则天不仅追削徐敬业祖父和父亲的官职封爵,甚至掘墓砍棺,恢复其本姓徐氏。

现代史学则更注重客观分析。学者普遍认为,徐敬业反叛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个人性格缺陷、政治环境催化、战略失误致命。其祖父李勣"相不善,必灭门"的预言,与徐敬业"杀马剖腹藏身"的传奇,共同构成这个悲剧人物的命运注脚。

四、权力更迭中的历史启示

徐敬业的失败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标志着李唐旧势力反抗的终结。这场起义为武则天扫清了称帝的最后障碍,也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诞生铺平了道路。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不禁要问:如果徐敬业采纳了北上洛阳的战略,历史是否会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徐敬业的失败留给后人的,是一个关于权力、野心与抉择的永恒思考。在封建王朝的权力游戏中,个人才能与政治智慧的失衡,终将导致悲剧收场;而历史对人物的评判,也永远在官方叙事与民间记忆、道德批判与人性同情之间摇摆不定。正如那篇传世檄文所言:"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个诘问不仅属于徐敬业的时代,更属于所有权力更迭的瞬间。

上一个: 古代人如何相亲的?古人相亲上的那些趣事

下一个: 徐敬业:从功臣之后到反叛者的历史镜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