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一个普通五口之家(两大三小)的年支出,既是研究古代经济的重要切片,也是理解百姓生存智慧的钥匙。通过梳理《明史》《宛署杂记》《青溪漫稿》等史料记载,结合当代学者对明代物价、赋税、消费习惯的研究,可还原出明代普通家庭从“吃饱穿暖”到“略有结余”的完整开销图景。
一、刚性支出:食米与食盐的生存底线
明代普通家庭的核心支出集中在“食”与“盐”两项。根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朝廷赈济京城流民时,成人每月需食米3斗(约45斤),儿童1.5斗(约22.5斤)。以此推算,五口之家全年需米12.6石(约1890斤)。按万历年间米价折算,1石米约值0.5两白银,仅此一项便需支出6.3两。
食盐作为另一项必需品,消耗量同样可观。徐光启在《钦奉明旨条画屯田疏》中估算,每人每年需盐15斤,五口之家年需75斤。以松江府盐价每斤1.5分银计算,全年盐费约1.125两;若在陕西华州等高价区,则需6.75两。取全国平均盐价每斤5分银,最终支出为3.75两。
食米与食盐合计:10.05两白银,占家庭总支出的50%以上,构成生存的刚性成本。
二、衣着消费:棉布与丝绸的阶层分野
明代普通家庭的衣着支出,以棉布为主,丝绸为辅。松江府作为棉纺织业中心,普通棉布每匹售价0.15—0.2两白银,若按一家四口每年需四匹棉布计算,支出约0.6两;若包含儿童衣物及修补费用,实际支出可能达1两。
丝绸作为更高阶的消费品,价格差异显著。据《宛署杂记》记载,京城市场上绿绸裙子售价1两,而普通绸缎每匹约0.3—0.6两。普通家庭通常仅在婚丧嫁娶等重大场合购置丝绸,年均支出可控制在0.5两以内。
衣着总支出:1.5两白银,体现明代“重衣食、轻奢靡”的消费特征。
三、燃料与日杂:柴米油盐的琐碎开销
燃料是家庭第三大支出项。明代京城居民多用井水,挑水免费;若购买井水,每斛(20升)需10—30文铜钱(约0.0125—0.0375两白银)。按五口之家每日用水2斛计算,全年水费约9—27两文,折银0.11—0.34两。
柴碳、油、酱、醋、茶等日杂开支,则因家庭习惯差异较大。以《宛署杂记》记载的京城物价为参考:
河柴每担0.033两,年均消耗20担,支出0.66两;
油每斤30—40文,年均消耗10斤,支出0.04两;
茶每斤0.2两,年均消耗2斤,支出0.4两;
酱、醋等调味品年均支出0.2两。
燃料与日杂合计:1.41—1.6两白银,构成家庭支出的“细水长流”部分。
四、赋税与徭役:国家机器的隐性成本
明代普通家庭需承担田赋、杂役等义务。以南方自耕农为例,洪武初年每亩田赋约3—4斗米,后减至1斗(约18.9斤)。若一家拥有15亩田地,年均田赋约1.89石米,折银0.945两。
徭役方面,明代实行“纳银代役”制度。万历年间,成年男子每年需服役30天,若选择以银代役,每日需支付0.03两,全年支出0.9两。部分地区还征收“门摊税”“酒醋税”等杂税,年均约0.5两。
赋税与徭役合计:2.345两白银,占家庭收入的10%—15%,反映国家机器对民间经济的汲取能力。
五、人情与应急:不可忽视的“软性支出”
明代社会重视人情往来,婚丧嫁娶、节日馈赠等支出不可小觑。以京城为例:
婚礼必备红烛一对(0.02两)、丝绸0.3—0.6两;
丧葬需购置棺材(2—5两)、寿衣(1—2两);
春节、中秋等节日,需准备糕点、酒肉(年均支出约1两)。
此外,家庭还需预留应急资金,以应对疾病、灾荒等突发情况。据学者估算,普通家庭年均应急支出约2两。
人情与应急合计:3—5两白银,体现明代“重礼俗、轻储蓄”的社会风尚。
六、总支出与生存策略:20两白银的温饱线
综合各项支出,明代普通五口之家的年总开销约为:
最低标准(仅食米、食盐、衣着、燃料):10.05 + 1.5 + 1.6 + 2.345 = 15.495两白银;
温饱标准(含日杂、人情、应急):15.495 + 3—5 = 18.5—20.5两白银。
这一数据与《明史·食货志》记载的“百姓一年结余约20两”基本吻合。明代家庭为应对开支,常采取以下策略:
副业增收:如街头小贩年收入约20两,农民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如棉花、桑树)补充收入;
节俭消费:如“新婚夫妇三年不置新衣”“丧葬从简”等习俗;
宗族互助:通过祠堂公田、义庄等机制,分担婚丧、教育等大额支出。